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以语言之桥畅通共同富裕之路 浙大这一社会实践团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4-08-06 17:49:37 Tue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日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浙江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来自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浙江温州各地展开实地调研。

语言文字重塑工业遗产

在矾山镇南洋312平硐,讲解员谢秋景为学生实践团队讲解了相关工业遗产和采矿遗址。

“矿硐用‘硐’而不用‘洞’,因为水多不利于矿石开采,所以人工开凿的矿硐用石字旁而不用三点水旁。”在谢秋景的讲解中,矾山镇福德湾村工人们的智慧和生产生活的过往徐徐展开。

矾山是一座工业遗产蝶变之城。在这里,斑驳的锈迹与褪色的红砖诉说着岁月沧桑。没有了昔日浓烟,矾山溪水中的倒影愈发澄澈,绿水青山与煅烧炉群相映成趣。

矾山是谢秋景的家乡,她熟悉这里、热爱这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让我选择成为一名矾山的讲解员,这是一条从零开始的道路。”谢秋景告诉实践团队,为了讲好家乡故事,她在网上寻找讲解礼仪视频自学。讲解词不顺心、不顺口,她就自己一遍一遍设计,留心身边能用的素材并把它们加入自己的讲解,让游客听起来更有趣。她还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家乡,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来矾山旅游。

2012年,矾山镇提出“文化立镇 旅游兴镇”的发展定位,这座小镇正在转型的路上。“转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不是交通区位,而是人才。”矾山镇人大主席杨翔宇向实践团队介绍,从工人到文旅从业者,人们需要思想转变上的指引。

好的语言文字可以点石成金。矾山镇,在优秀的讲解员口中,在语言文字的助力下,再次焕发出了它的生机。

小讲解员传承红色基因

在平阳县凤卧镇红军小学,则有一群小小讲解员,他们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讲解红色文化,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

实践团队来到红军小学展开调研。红军小学,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红色教育理念,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基地。小讲解员们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每一个细节都透过他们稚嫩但坚定的声音传递出来。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军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他们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讲述过去的辉煌历史,谱写未来的美好篇章。

语言文字与新媒体共塑未来乡村

文成县百丈漈镇石庄村,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曾是一穷二白的空壳村,如今已蜕变成繁荣昌盛、热闹非凡的省级3A级景区村。

“我们村通过盘活闲置老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转负为盈,还吸引了大量游客。”村书记赵小红告诉实践团队。

作为省级古村落,石庄村深挖其历史文化底蕴,以“史今”传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挖掘,将“七贡院”、千字文等文化元素融入村庄的现代化建设中,用各种各样的讲解牌讲述石庄村的历史故事。

乡野往事众人叙,振兴篇章共笔耕。实践团成员深入采访了村委、村里的原住民以及村庄民宿的负责人,了解到村集体曾与书法协会合作,邀请书法家们为民宿题字。这些古风古韵的地方,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打卡点。村里每一个字,每一块牌匾,都在诉说着石庄村的文化故事。

村书记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石庄村做宣传,展示村庄美景和文化故事,这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石庄村的蝶变离不开对语言文字和文化资源的巧妙运用。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未来石庄村将进一步打造民宿集聚地,用更好的语言文字讲述更动人的文化故事,将古村的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缔造独具特色的“未来乡村”。

作者:通讯员 潘雅思 李雨柯 记者 吴越溪  编辑:方熹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