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杭州,气温开启“烧烤”模式。在杭电下沙校区一教北楼518室,这个叫作HDU-3DCV实验室的地方,气氛如同室外温度一样热——一名中年男老师,正在给学生团队指导,“你们的大创项目,机器学习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吗?”“你们的医院影像分析项目,进展如何?”“对了,脊柱畸形测试的AI算法,有没有用到最新技术?”
这是杭电计算机学院秦飞巍教授。杭电热爱搞竞赛、科研的学生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宝藏老师”。
2014年,秦飞巍从浙大博士毕业进入杭电计算机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CAD、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分析。多年来,他带着学生们参与了“脊柱侧弯”医学影像研究。“说白了,就是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弯’。我们团队致力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方法提前介入‘脊柱侧弯’,并提前治疗。”
杭电2017级学生於文卓大二时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他们从传统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开发着手,首先定位关键点、关键区域,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脊柱——骨盆力学参数的自动量测。杭电2018级学生葛云阳,大二时成为“脊柱侧弯研究2.0版”的“带队大哥”,他们在第一代机器视觉探索的基础之上,开始做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空间注意力、目标检测的脊柱多组力学参数自动量测。
在一代代同学研究试验基础上,如今,脊柱侧弯研究进入了3.0版。运用机器学习技术的“脊柱侧弯”模型,各项指标的测量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且单张影像测量时间可从10分钟左右缩短至1秒以内,帮助医生实现病人手术过程更微创、手术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更快的效果。目前已在杭州、北京等多家医院合作,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
听说脊柱侧弯研究不断进阶并进入市场化应用后,目前已经在一家互联网工厂做开发工作的於文卓甚是开心。他说,一个脊柱侧弯研究平台,让一届届本科生不断为之努力付出并取得了成绩,更重要的是,本科生在研究中也不断突破自我,寻找到了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很幸运,在本科阶段遇到了秦老师这样的‘宝藏老师’。”
从教十年,秦飞巍对于讲台的热爱从未改变过。他的目标是“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学者”。
十年来,秦飞巍以自己的理解来陪伴学生,并且因材施教。他说,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因材施教”就是雕琢璞玉。他在指导学生时,手把手地整理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不断修改、投稿,一起回答和改进审稿专家提出的多项疑问。当学生碰到挫折时,他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克服困难,什么时候需要继续坚持,什么时候需要放弃。在秦飞巍的眼里,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最关键是需要一个小伯乐,一个懂、理解他(她)的专业老师,在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就跟着、鼓励、陪伴他(她),依据其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时间规划、未来打算,支持、帮助他(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出思路和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对起来也就更游刃有余了。这就是授之以渔。”
在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秦飞巍也不断地提升科研能力,最近十年发表了高水平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国防科技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我认为大学老师科研做得更好,更加有宽阔视野和前沿意识,培养学生、带学生搞科研会更加有基础有平台,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