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破“小马拉大车”之困 奋力打造为村社减负的“杭州样板”
发布时间:2024-07-08 19:26:23 Mon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丈量着以民为本的“民意零距离”,同时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堡垒”。对于广大村社干部而言,少坐办公室、多到一线去,与群众相交、解百姓难题,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然而,文山会海、报表报告、指标考核……让一个个本该扎根基层的“泥腿干部”被形式主义困住了手脚,一度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给基层“松绑瘦身”,让干部“轻装上阵”,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杭州真落实。自4月23日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全面部署筑牢为村(社区)减负“防火墙”工作以来,全市以“啃硬骨头”、一抓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下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场自上而下、覆盖全域的村社减负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整治“方寸间”的形式主义

全市上万块“牌子”走下墙头

让牌子下墙、让服务上心。整治“滥挂牌”成为基层减负赋能的“靶向”治理方法之一。

过去,富阳区富春街道百合社区屋里屋外挂了上百块牌,墙上的牌子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蔚为壮观。随着“滥挂牌”整治行动的全面铺开,如今,多余的牌子被悉数摘下,墙面恢复了原有的清爽和整洁。

百合社区是一个新社区,这几年争先创优,先后完成了防灾减灾、巾帼文明示范岗、5A级工会等30多项创建工作,荣誉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大小小的牌子上墙。“我们原来有功能性标牌48块,各类规章制度191块,不少居民来社区反映,墙上看着眼花缭乱。”百合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伟萍表示,在全市“滥挂牌”的整体整治态势下,社区按照相关要求,功能性标牌和各类上墙的规章制度大幅摘除,“我们社工再也不用忙于应付每块牌子背后的指标考核、材料报送、工作留痕等一系列要求了。”

百合社区功能性标牌和各类上墙规章制度大幅摘除

王伟萍说,墙上的牌子虽然少了,但社区的工作事务更加明晰了。“现在我们把很多职责交还给职能部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走访居民群众和提高办事效率上。”机制理顺、负担减轻,从繁重细碎的常规事务中解放出来的王伟萍如今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服务辖区居民。眼下,她和同事们正忙着社区的“百家惠”共富工坊,通过来料加工,帮助大家实现“家门口”就业。“这要是在以前,我们社区工作者真的‘分身乏术’去帮居民弄这些。”

“滥挂牌”整治之后,不仅社区办公场地“清爽”了,就连居民活动的地方也多了。拿百合社区来说,过去的工会活动室,如今变成了多元的展示空间;过去的青少年活动室也“蝶变升级”,充分发挥了原先设定的功能作用,绘本阅读、思维训练、早教课程等活动相继开展,为孩子们打开了更多知识的大门。

“想想以前来社区办事,过道两边不是牌子,就是易拉宝,不好看还容易绊倒。牌子虽多,但老百姓真的不会去关注。现在牌子少了,社区工作者来到我们身边的时间多了,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这才是最宝贵的。”在百合社区居住了十余年的钮阿姨由衷地说道。

方寸之间的量变,达到的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质变,最终破解的是形式主义的“大问题”。

百合社区是杭州“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4月,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全面规范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室内外挂牌和上墙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对外悬挂的标牌标识1万余块,清理内部功能性指示牌4万余块,清理上墙制度8万余件,让办公服务场所“更敞亮、更亲民”。

网格“瘦体”,效能“强身”

让基层工作更专注、高效

“上报数量要求取消了,不再随意考核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少了,我们开展工作更加专注高效、得心应手了……”谈起基层减负,活跃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的网格员们感慨良多。

网格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但网格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过去,网格员常常为了完成繁重的考核指标而疲于奔走,疲惫不堪。

在上城区凯旋街道金秋花园社区工作了近4年的网格员李雅琴深有感触:“以前要求上报一级事件量,还要完成上级给的转发、打卡、推广任务,一天忙下来,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在应付这些,走访居民的时间少之又少。”

针对网格事项繁冗、部分网格事项超出网格员能力范畴等问题,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从厘清网格工作事项清单着手,大刀阔斧地出台了《杭州市网格事项正面清单》和《杭州市网格事项负面清单》,避免网格工作“箩筐化”。

网格事项缩减后,网格员有了更多的时间走访居民群众

“现在一级事件上报量取消了、应用小程序的签到打卡也不作要求了,微信工作群、QQ工作群全部清除,钉钉群也从原来的20来个减到了5个,还有很多让人‘头疼’的指标性数量考核都成为了过去时,我们网格员也有了热情和干劲去主动发现高价值事件,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李雅琴说,网格事项清单明确了网格员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一目了然,让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增添了几分为民解难题、干实事的底气。

在基层减负推进中,杭州清理优化网格工作事项,将网格事项大幅“瘦身”至19项。同时,把本应由职能部门承担、以提供服务为名转嫁给基层、专业性或技术性过强的57项事项挡在了“防火墙”外。针对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中一级事件(网格员自报自结事件)虚报、错报以及无分析研判价值的突出问题,全面取消对网格员上报事件的数量要求,以5月份为例,全市一级事件26491件,同比2023年5月97541件下降72.84%,大大减轻了网格员负担,同时网格上报事件质量和处置质效不断提升。

如今,网格负担“瘦身”了,服务效能却“强身”了!李雅琴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俯身听民意,“现在上班,我可以花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走访居民,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小区里老人多,他们就喜欢面对面沟通,以前我们忙,很难做到及时响应,现在来到居民身边的时间多了,大家都觉得我们的服务更好更周到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负担”轻了,“步子”就快了。彭埠街道杨柳郡社区网格员周顺华对网格“瘦身”也赞不绝口:“两份网格事项清单,为基层工作者砍去了不必要的工作,同时也保留了与我们能力和职责相匹配的必要事项,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很明晰,归纳起来就是‘两必访、四必报、四必宣’,聚焦关键任务实现精准服务,为民办事效率明显提升了。”

两条“线”,百个点

“1+9”筑牢为村社减负“防火墙”

人少、事多、责重,“小马拉大车”现象加重了基层负担,影响了治理效能。如何治“超载”解“重负”,助力“小马”轻装上阵跑出“加速度”?

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以《筑牢为村(社区)减负“防火墙”工作方案》为纲领,以村社履职事项、基层事项准入管理规范等为配套的“1+9”文件,厘清了村社职责边界,建立了长效机制,一方面做到了“为车减负”,让村(社区)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为马赋能”,推动资源下沉,做到给责任、也给权力;给工作、也给工具;给担子,也给温暖。

为了推动为村社减负见行见效,杭州系统构筑“事前准入、事中监测、事后处置”三道关口。在“事前准入”关口,除正面清单外,对需新增布置到村(社区)、网格的工作事项实行“凡进必审”,做好源头管控。在“事中监测”关口,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主动+被动”的监测渠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事后处置”关口,建立“一提醒、二通报、三处置”工作机制,对违规问题进行交办、整改和处置。

线上,通过“减负在线”收集村社干部反映的问题线索。此外还设立了全市“减负专线”,一个电话、一周7天面向城乡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开放,匿名征集违规问题线索,保障基层“敢发声、常发声”,及时掌握村社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线下,杭州在全市不同类型的镇街、村社中建立了100个基层观测点,这些观测点就像减负行动中的“眼”和“耳”,全面动态掌握减负落地情况,“原汁原味”收集基层真实呼声。让政策的落地更有实效,让反馈的声音更为清晰。

工作“有帮手” 走访“花心思”

基层减负“出圈”“出彩”

基层减负之风吹遍广袤的之江大地,杭州各地纷纷在直面问题中找准“负”的根源;在综合施策中激活“赋”的动力,一个个“出圈”的生动实践“破茧而出”。

西湖区翠苑街道积极探索AI赋能基层治理之路,推出了全国首个“AI+社工”应用场景。“AI+社工”以AI智能创作、AI智能问答以及“民呼我为案例库”三大基本功能为核心,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内容,通过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式,进行有序、高效地整合,“解放”了社工的双手。

翠苑街道推出“AI社工”应用场景

翠苑四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桂芳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一个新社工刚来社区,面对居民千奇百怪的提问,往往容易落入“社工很迷茫、居民不满意”的困境。比如电动车拉线充电问题怎么解决?暂住证怎么办理?附近有哪些学区?这些问题,往往事关不同的部门领域。

现在,只要把问题抛给“AI助理”,3秒钟时间,聪明的“AI”就能根据“民呼我为案例库”,迅速提供通用性和专业性的解答,给出准确的参考建议。

杨桂芳介绍,翠苑四区作为“先行者”也作为“试验田”,“AI助理”的开发,是基于社区属地长期“民呼我为”实践的创新尝试——这个“数字形象”的底层架构中,集纳了翠苑街道社区治理最宝贵的“民呼我为案例库”,也就是翠苑街道自2011年以来沉淀下来的各种工作经验、优秀案例和公示报告,某种程度上,AI让深厚的社区服务经验得到了新媒体端的延续和传承。

再比方说,街道有不少年长的社工,他们会说、会做,但就是不会写,在文字材料、台账、PPT等创作方面存在短板,有了“AI助理”,原本需要花费2—3小时的活动方案PPT,1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为大家减轻了负担,也腾出了更多走访居民、为民办事的时间。

在基层观测点上城区小营巷社区,社工们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后,每天用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去敲开百姓“家门”,打开群众“心门”,在送温暖的过程中倾听民声、收集民意、解决民忧。

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曹琛说,在为基层减负赋能的大背景下,社区工作如何在开拓创新中提质增效,是社区工作者一直深思的问题。“我们告别了以往的‘负担’后,把工作重心全都放在了服务百姓上。同事们每天中午聚在共享厨房做馒头,下午分头送馒头,每天200个馒头‘雷打不动’。”曹琛说,截至目前,社区已累计做了2.84万个馒头,共送到了8000余户居民手中,“算下来一个网格员3个月就能通过送馒头把网格跑遍,小小馒头已经成为了我们了解群众需求的‘敲门砖’。”

“小小馒头”成了小营巷社区工作者了解群众需求的“敲门砖”

为村社深入减负赋能,让干部回归干事本位。下一步,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聚焦“减负”和“赋能”两大环节,督促落实好村社减负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村社减负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相互并进,让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村社干部和人民群众,奋力打造为村社减负的“杭州样板”。

作者:记者 徐文杰 徐可 实习生 但汉玉 刘雅贤 通讯员 吴强 何利强  编辑:徐洁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