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6月21日上午,第一届大运河文旅融合学术交流活动在杭州拱墅区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聚大运河畔的浙大城市学院,共同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建设建言献策。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聚焦“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数字赋能人文经济”,开展1场主旨演讲、2场政产学研用主题会议,以及不同主题的5场分会,充分开拓学术思维,碰撞思想火花。
《大运河文化发展报告》首次发布 全流域擘画运河文化发展蓝图
中国大运河从千年前的交通动脉,到十年前的“世界遗产”,再到现在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对连接不同文明、促进多样化的商务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大运河文化发展报告》向全球发布。
学术交流活动上,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张晓明代表《大运河文化发展报告》的编写组向大家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全面梳理世界运河的厚重历史与蓬勃新生,宏观洞察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与探索,探寻大运河文旅融合、城河共生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国际学术大咖观点碰撞 跨文化共话城河共生全新范式
学术交流活动上,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运河”这一人类文明的通用语言发表主旨演讲,共话城河共生全新范式。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顾问Ludwig Rieder分享了《The Grand Canal and its Integration as a Cultural Tourism Asset》
Ludwig Rieder说:“大运河不仅仅只有历史价值,而是连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之河,它为城市提供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Ludwig Rieder还以湄公河文旅的开发和丝绸之路和合共生为例,建议杭州充分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城市经济。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荣休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兼任教授Carson Jenkins带来题为《Can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Commercial to Leisure Usage》的分享,他讲述了英国运河的发展历程和旅游开发,并希望杭州能进一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潜能,考虑如何将运河文化和商业机遇联系起来,扩大大运河的影响力。
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孙福轩作《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的点滴思考》的演讲中,他觉得大运河本身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运河沿线上的水域特色需要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浙江段)的特色可能是水网密布,我们可以从水网体系和地方文化的视角上创新文旅发展。”
WCCO国际联盟成员、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张建庭在分享《全力建设杭州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演讲时,用新老照片对比的方式,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大运河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建庭说:“经过对大运河10多年来的治理,已经做到了还河于民,资源禀赋形成了文化展示带、市井生活带、生态景观带,之后我们更要将大运河打造成展示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分享了大运河申遗的历程,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和家人从卖鱼桥码头坐船,去往苏州、扬州的美好时刻,朱炳仁说:“那时时光不快,晚上在大运河上坐一夜船,望着月色,听着波浪声,感觉非常温馨、惬意。”
朱炳仁也提及了自己的期望,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乘坐现代游船从北京直达杭州,以亲民的票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运河的无限魅力。
在研讨会上,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阮博文以《Gauging Public Opin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ultural District: The Case of the Hong Kong's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为题进行阐述;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胡祥恩带大家了解《生成式AI赋能文化教育研究》。
“政产学研用”一体联动 多维度探讨文旅融合未来路径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杭州段核心展示区的拱墅区是大运河沿线区县(市)遗产保护最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之一,始终通过打造独特运河文旅品牌、拓展运河文旅空间、提升运河文化社会影响等途径,有效促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还举行了“政产学研用”主题会议,2场会议分别以“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和“数字赋能人文经济”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大运河申遗与文化建设的十年变革、文旅产业十年变迁与数据支撑、运河景区未来发展与多元需求满足……
流动的运河,延绵的文化,学术的盛宴,古老的大运河正推动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滚滚向前。拱墅将在守护好大运河这一文化根脉上持续探索,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数实融合、文旅融合为支撑,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研究高地,让中华文明在运河南端获得丰厚的滋养,更好地从历史走向未来,为这片土地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