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年轻女子查出百余枚息肉 病因竟然和家族有关联
发布时间:2024-06-14 14:28:52 Fri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近段时间,31岁的小李(化姓)似乎比别人更容易“拉肚子”,稍微吃点冷热刺激的东西,就忍不住要跑厕所,大便经常不成形,还伴随着左下腹隐痛,经过医院确认竟然和家族有关。

因为常常肚子痛,小李终于下定决心好好查一查,在当地医院进行了肠镜检查,结果提示:回肠末端—全结肠—直肠见密集息肉样隆起,距肛门22cm处见息肉样隆起,呈分叶状。原来,她肠子里长了百余枚息肉,治疗颇为棘手。

经过多方寻觅和打听,小李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肛肠科专家林建江教授。

林建江详细查看了小李的各项检查报告,告诉她和家人,所患疾病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简称FAP)”,由于肠内息肉数量极多,内镜下难以切除干净,发现有部分较大的息肉有恶性发展趋势,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切除。

随后,肛肠外科和林建江团队共同协作完成“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J型)”,小李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出院时林建江提醒患者及家属,该病有较高的概率会遗传给子女,一旦一个家族中患有FAP,那么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应该做FAP的相关筛查,及早发现并根治,防止癌变。

据了解,FAP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由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概率为50%,该病容易引起肠癌,表现在结、直肠内可呈地毯样密集分布≥100颗乃至上千颗腺瘤样息肉,50%的患者于15岁出现息肉,95%患者35岁时发生息肉,如果置之不理,不及时发现及治疗,几乎所有患者在40岁前都会发生癌变,终身癌变率为100%。因此一旦肠镜发现密集的息肉或有FAP家族史的患者及其直系亲属一定要早期、定期进行肠镜监测,及早干预治疗。


新闻链接:

如何发现FAP?

FAP发病年龄较早,早期是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的,如果不定期进行肠镜检查难看到到疾病早期病变,当肠息肉逐渐增多、增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些类似肠炎的不典型症状,如腹部隐隐作痛、腹泻、粘液便等,由于该类患者年纪较轻,症状不典型,很容易不引起重视,往往是到了疾病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出现明显的便血、腹痛、甚至肠梗阻才会就医,因此我们提倡即使年轻人也要提高对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认识,有条件及时行胃肠镜检查。

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FAP进一步恶化、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患者内镜检查发现大于20个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时,推荐患者短期内复查,如发现息肉持续增多,建议行APC基因监测,此外,有FAP家族史的患者应及早、定期行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此外,当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患者有>100枚息肉可直接诊断为FAP,并对患者本人及一级亲属行基因检测。

对于息肉密集,数量百枚有余,肠镜下难以切除干净且癌变风险高的,临床建议行病变肠段全层切除。息肉数量不多,可内镜下切除,需及早行息肉切除术,早期癌变可以内镜下治疗,并短期内复查,降低息肉恶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可这样治疗

药物治疗:舒林酸可促进息肉的消退,从而使肠息肉的大小、数目减少,还能抑制癌细胞的增生,增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使细胞增生指标明显降低。其他药物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等药物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但总体上针对FAP的药物治疗效果尚不明确。

林建江主任最后提醒,无论是普通肠息肉还是有遗传性、癌变可能的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早期内镜检查并明确诊断是关键。目前的肠镜技术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可发现并明确90%的肠内病变并进行内镜下治疗,无痛肠镜可极大减轻患者内镜检查时的恐惧及不适感。医生建议以下患者定期肠镜检查:

1.中老年人(近年发现肠癌逐渐年轻化,建议年轻患者也重视肠镜的检查);

2.在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或肠道腺瘤病史,尤其是FAP;

3.炎症性肠病多年不愈的人群,需要警惕肠道恶变;

4.肿瘤标记物偏高,尤其是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等;

5.经常性摄入高蛋白、高脂食物,经常性吸烟、嗜酒的人群;

6.接受过下腹部放射治疗和不明原因反复便血的人群;

7.大便习惯与大便性状改变(包括便血、大便隐血、便秘和腹泻交替等);

8.不明原因消瘦、贫血、腹痛、腹胀者。

作者:记者 杨威 通讯员 张弛 徐雪梅  编辑:首席编辑 张晶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