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网讯 离G20峰会越来越近了,走在杭城街头,大家已经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快速路网建设不断提速,主次干道变得更加舒适平整,街容街貌焕然一新,河道水清岸绿……这些看得见的改变,背后离不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科学制定。
哪些项目要提升整治,如何优化建设,如何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罗斌比任何人都要熟悉。现任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的罗斌,正是峰会环境保障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和相关计划的核心人物。
峰会环境保障工程的“智库”担当
作为一名城建人,从去年开始,罗斌除了牵头不断优化完善2015-2016年度城建计划,更多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保障峰会项目上。
“前前后后讨论的不下10次吧。”罗斌说,制定峰会环境保障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和相关计划,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经过与多个部门的多轮反复修改,专家及公众的参与,才最终明确了108个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3个入城口整治提升工程、以及191个城市道路和街容环境提升项目等。
在G20服务保障工作中,罗斌积极为政府建言建策并提供关键技术决策支持,在大家眼中,他就是“智库”的担当。
为进一步加强各项环境保障工程建设衔接,减少施工期间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2015年下半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结合城市交通运行实际、城市道路建设及地铁建设安排、市政管线建设要求等,依托大数据分析,研究编制了“杭州市城市环境提升项目交通组织时序安排计划研究”,提出了191个城市道路和街容环境提升项目具体建设计划及工序方案,为政府做决策参考。
比如罗斌牵头编制了包括新城隧道、西湖隧道等道路和街容环境提升项目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协助政府不断优化完善环境保障工程相关实施方案。
“施工工艺、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等如何调整,如何更科学的制定,最大化减少对百姓出行影响,期间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调查调研、系统论证。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内容上,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罗斌告诉记者。
时间紧任务重 每天都得跑现场
从去年九十月份开始,到今年春节前后,是罗斌最为忙碌的阶段。原本正常编制完成一个方案大约需要1-2个月,但现在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周,最多也就10天。“时间紧、任务重,这对我们技术人员要求非常高,大家都加班加点不断反复优化方案,希望拿出一个可行有效的结果。”
作为沟通杭州城北重要道路的莫干山路,莫干山路(天目山路-余杭界)提升工程列为了峰会整治项目。为了提升莫干山路道路交通系统功能,缓解现在拥堵不堪的状况,罗斌提出许多具体的整治方案,比如沿线交通组织的优化、斑马线的优化、隔离设施的设置、增加停车泊位等等。
做方案光纸上谈兵可不行,还必须对实地状况了然于胸。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也得去看现场。就拿莫干山路整治项目来说,每天跑现场是罗斌必做的功课,在现场甚至到沿线的每一棵树,都要精细丈量。
“我们有数过,莫干山路沿线一共有1200多棵行道树,我们都得用皮尺一棵棵地量。”罗斌说,树的胸径有多大,树冠的形态是怎样,每棵树的间距又有多少,这对于我们的设计方案都是不可或缺的依据。
当时正值春节期间,罗斌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在10天内拿出了一套道路整治方案,最终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及部门的认可,为之后的道路环境整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平时更需要细致观察和体验
科班出身的罗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交通研究工作,为缓解杭州交通拥堵出谋划策。这也让他养成了上下班做记录的习惯。
罗斌笑说,由于家住三墩,单位在中河中路,每天上下班的路况还是挺有代表性的。比如坐公共交通,我会从家门口坐上快速公交2号线,坐到武林广场下车,然后再借公共自行车或是坐一站地铁,或是再公交换乘到单位附近。
“我每次上下车的时间是多少,车辆进站的时间花了多久,乘客上下车需要多久,红绿灯等候的时间有多长……这些我都要记录着。”罗斌说道,如果开车上班,还要注意沿线的路况、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人行斑马线是否合理等等。
“很明显能体会到,一般我路上花费大约50分钟,自从大范围施工后,现在需要多花半小时了。”这样“折腾”自己,在罗斌看来却是对他的工作很有帮助。他告诉记者,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体验交通路况,会观察到平时容易忽略的信息。“哪里是堵点,哪里需要交通功能优化,高峰期公共自行车容不容易借到,公交班次时长是否合理,都会考虑纳入新的治堵计划中。”
上一篇: 国象联赛第六轮 杭州力克榜首上海建桥学院队
下一篇: 网传萧山一高考720多分考生跳楼 警方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