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陈列的楼老师的精美编织
杭州网讯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源于我国古代的情人节——“上巳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比西方情人节要早1000多年。
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午9点,50对夫妻和情侣在雷锋塔下编七彩腰带和红绳手链、讨葱蒜、品尝荠菜煮鸡蛋、佩戴荠菜花、微信扫一扫拯救白娘子,过了一个传统浪漫的中国情人节。
编七彩腰带、红绳手链,体验黎族"孚念孚"
海南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它的形成与黎族的婚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天,必定举行篝火歌舞晚会。篝火旁,黎家姑娘、小伙和着节拍,跳起欢快的“槟榔舞”和“竹杠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恋”开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对歌择偶。中意的便双双离群,互赠定情信物,小伙子将耳铃或手镯为姑娘戴上,姑娘则将自织的七彩腰带系在情郎腰间。这种对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现场工艺师展示其制作的七彩腰带、红绳手链以及其他与爱情有关的绳结作品,带领现场的女士编织七彩腰带,男士编织带有同心结的红绳手链,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对方。
讨葱蒜、觅娇妻,体验侗族“播种节”
播种节,又称三月三节,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本是侗家为劝民适时耕种而设,后演变成侗族青年男女社交定情的盛会。 “讨葱蒜”是侗族独特的恋爱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侗家姑娘早早起来,梳洗打扮。穿上自己绣花的新衣,新裤,新花鞋。围上新围腰。头插银花,戴上银手镯、银项圈、银锁、银链。手提精制小竹篮,到菜园里扯上半篮葱蒜苗。
早饭后相约几个提篮的女伴,一同到井边洗葱蒜,以葱蒜的青白表示自己纯洁的爱情。她们一边洗,一边欢快地唱着《洗菜歌》:洗菜忙,上塘不去去下塘。几多后生我不送,专等坎上我情郎。
她们以冲洗葱蒜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意中的后生走到面前伸手讨篮,姑娘见是心上人来讨,情投意合,微微一笑,乐意送给。
后生讨篮情妹送篮,就是表明这一对未婚青年男女已经定情,在大庭广众公开俩人的恋爱关系,希望第三者不要插手。
后生“三月三”讨得情妹的葱篮之后,拿篮里的葱苗蒜苗炒肉炒菜招待客人。
到了四月八或端午节,后生又与情妹预约好何时在坡上或在女家屋后秘密幽会,送还篮子。
还篮时,篮子里一般放有鞋布面、糖果或各色丝线,作为对情妹送葱蒜苗的答谢,促进两人的爱情更加深入发展。
参与情侣着盛装,女士准备好竹篮,内放葱蒜,男士通过唱歌、朗诵诗词等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女士讨葱篮。讨得葱篮之后,男士将白蛇传棒棒糖、丝线、玫瑰花放入篮中,送还篮子。
戴荠菜花、吃荠菜鸡蛋,体验汉族传统“三月三”
荠菜,别名鸡心菜、地菜、护生草,荠菜与“聚财”“吉菜”谐音,所以很受老百姓的喜欢。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戴了粮满仓”。
据《钱塘县志》载:“上巳,出游西湖,士女皆带荠花。”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吉菜”,故此,老百姓此日挖荠菜煮鸡蛋吃,俗传吃了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
现场男士为女士佩戴荠菜花,一起吃荠菜鸡蛋,预防疾病的同时,寓意吉祥、聚财。
微信扫一扫,拯救白娘子
参加完活动后,大家自由上塔游玩,在塔内寻找带有白娘子头像的二维码,微信扫一扫后若弹出“相公/青儿,你终于来了,我在游客中心,快来救我!——白娘子”便可以至游客中心领取拯救白娘子水果味棒棒糖。整个4月,游客在景区的游客都可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