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每逢大暴雨,杭州就将开启“看海”模式。出门要淌水、开车像开船,走路要摔跤、上班要迟到,不少网友吐槽“真是一种心酸的浪漫”。
如果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再把水“挤”出来,是否能摆脱“看海”的窘境?
近日,记者从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了解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杭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暂行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网上听证。
《指导意见》提出,以滨江区为试点,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全力打造“人与水生态和谐”的“海绵城市”。
据了解,在传统城市建设中,路面处处硬化,才会导致逢雨积水。未来,城市建设中将增加地、池湖、湿地等软质“海绵体”,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自然下垫面和自然水体对雨水的渗透、净化作用,实现雨水的可持续自然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从明年开始,杭州市区的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鼓励公建与小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形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
结合绿色建筑建设,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和蓄水池,雨时发挥调蓄、旱时发挥绿化灌溉功能。
同时,城市绿地与广场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要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此外,要改善城市道路排水,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
《指导意见》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蓝线”管理规定,有效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利用城市自然水体设计湿塘、雨水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净化初期雨水,同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
另外,《杭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暂行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手段包括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建设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
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清洗保洁等。
据悉,两个征求意见稿的网上听证截止时间为12月17日,有看法或者建议的市民都可以去提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