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妈妈,你终于回来了”!这是一位名叫吴昕愉的15岁女孩在萧山机场到达大厅见到身穿迷彩服的浙江援非抗击埃博拉医护团队接诊组副主任徐小微时说的第一句话。4月7日下午,萧山机场国内到达大厅,与亲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的,还有同机回来的来自浙大一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其他9位医生护士。
距离4月7号前21天,我国唯一一支地方派出赶赴非洲、救治埃博拉患者的浙江医疗团队就已经回到了国内,他们必须要在成都休整隔离观察21天。度过这21天,也就意味着度过了埃博拉发病的潜伏期。而就在今天,医护团队中的10位医护人员平安回到了熟悉的杭州,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们。
历时75天的浙江第二批医护团队援非抗埃行程
两个半月前,浙江第二批医护团队去往非洲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在埃博拉肆虐的西非土地帮助当地人对抗死神。
来自浙大一院的黄建荣、汤灵玲、徐小微医师负责诊治埃博拉患者,传授传染病防治知识和避免交叉感染的经验。赵雪红、高春华、卞丽芳从事护理工作,她们零距离接触埃博拉患者,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疾病的整体护理。
在蒙罗维亚70多天时间里,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面对饱受埃博拉病毒折磨的患者,卞丽芳谈到一名感染上埃博拉的当地医生助理时,心情仍然很沉重。当时,这位助理的病情十分危重,中国医疗队对他展开了救治,医护人员在厚厚的防护服下给予患者静脉穿刺,注射药物,这个平时最熟悉的操作在这时候变得有些艰难,尤其是患者出现神志障碍后,反复拔除输液管路,这个时候就需要护士进去重新静脉穿刺。
她记得总共进去了五次,给患者重新静脉穿刺。其中一次,她上视频监控班,患者再次拔出了输液管路,值班医生和护士赶紧穿好防护服进入病房,当时患者的血压的很低,电子血压机甚至测不出结果,脉搏升到130多,很细速,原本还行的静脉已不见踪影,护士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可以穿刺的部位,这时患者发生了喷射性呕吐,埃博拉患者的呕吐物万一喷溅到医务人员身上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感染。
当时她们在监控视频前都捏了把汗,幸亏里面的两位医护人员躲避了患者的呕吐物喷溅,在对床边呕吐物进行消毒处理后,他们丝毫没有退缩,继续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测量和体格检查,帮助他漱口。转眼,过去两个多小时,查房医护人员已经非常疲倦,出现头痛气短等高热缺氧症状,在和患者道别后撤出病房,出来后的两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但他们首先说的是患者情况很差,静脉支持很重要。为了挽救这位处于休克期的患者,随即又进入第二波护士,很幸运,这次成功为患者留置成功了留置针。
那一刻,所有医务人员都欢呼起来。而两个月来,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在积极救治埃博拉病人的同时,浙江医护团队还给蒙罗维亚的民众介绍传染病防控的理念以帮助他们提高其传染病防控能力。汤灵玲主任介绍,他们为中国援利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的利比里亚雇员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的感染防控标准和流程,指导利方人员感染防控应急处置方法。团队中卞丽芳护士长为当地教师们详细讲解了参照WHO标准的正确洗手方法以及原理,汤灵玲主任结合利比里亚的特点,为当地人介绍埃博拉病毒病等传染病的防控方法。
历时75天的回忆 医护团队“一人一句”
团队成员中每一个就像同一条生命链上的环,任何错误都会使这条生命链发生断裂,必须紧密协作、环环相扣,才能确保团队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这75天的时间里,医护团队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考验,如今,让他们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凝结成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呢?
高春华:当自己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其实内心非常害怕,最害怕回不了家,而在这个时候得到队友的关心,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而在感动的同时,也感叹在贫穷的国家生命可以如此低贱,每每想到这里心里总不是滋味。
赵雪红:在援利期间,最难以抑制的是对家人的思念,那段时间正好遇上女儿大学申请季,我的离开造成她心理的巨大波动,在关键阶段不能陪在她身边给她鼓励也感觉对女儿很抱歉。
卞丽芳:清晰的记得,当第一次告诉患者,她的病毒转阴时,她欢呼雀跃,激动的跳舞欢呼,对着对讲机说“感谢上帝,感谢中国”,作为不远万里去援助他们的医务人员,我们感受到了重生和希望的快乐,也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汤灵玲:当地病人那种无助的眼神让我无法忘记,也被埃博拉幸存者们的爱心所感动。
黄建荣:在利比亚的时候,有很多医护人员处理病患而使自己感染上病毒,脑海中经常会想起国际医疗队的第1例死亡的同行。
徐小微:75天的援非抗埃行程让我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回到杭州之后,我想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调整,会摒弃很多不必要的索取,而去关注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想我还是会踏上援非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