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之隧道工程现场
开挖成功的紫之隧道
杭州网讯 杭州主城区西南侧交通系统长期缺失,弥补此空缺的紫之隧道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记者从杭州市城市建设公司了解到,2012年12月开工的紫之隧道截止目前已开挖了19123米,占隧道总长的63%,工程预计2015年底实现“洞通”。
工程规模大 技术难度高
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士保驾护航
紫之隧道工程南起之浦路,北至紫金港路,线路全长约14.4公里,其中隧道长约13.9公里,工程规模为双向六车道,全线共设3座隧道、2座桥涵、2对进出匝道和1处管理用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隧道群。
正是由于紫之隧道规模大,下穿之江路、梅灵南路、西溪路、天目山路、沿山河等多地,所以工艺要求多,而且穿越风景区,周边环境与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可谓极大。
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市城建发展公司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等五位专家组成顾问组,为紫之隧道工程克服罕见的长距离软弱围岩浅埋暗挖、大跨度与小净距隧道施工等技术难题提供专家指导。
去年11月,市城建发展公司承办近500人规模的“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邀请了孙钧、郑颖人、龚晓楠院士、国际隧道协会Søren Degn Eskesen主席、Tarcisio B. Celestino副主席等国内外权威专家赴紫之隧道工程现场指导,在技术上把了关,给工程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紫之隧道指挥部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细分到季、月、周计划,并确保每个关键节点按时或提前完成。
环保和历史建筑保护要求高
优化爆破工艺降低粉尘和破坏
紫之隧道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它紧邻西湖景区,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保证环境的整洁。所以,指挥部在临时转渣场设置了自动高压喷淋设施,洗车场是一车一冲洗。在山岭隧道实行了“水压爆破”施工工艺,这种工艺运用了水的雾化降尘作用,极大降低了隧道施工中的粉尘。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穿过的历史建筑不受损坏也是一个重要节点。去年工程需要近距离下穿法华寺,该寺与紫之隧道垂直埋深约50米,下穿该寺的爆破施工风险非常高。
为此,紫之指挥部和项目部专门成立了穿越法华寺安全工作小组。随后,在施工过程中,指挥部结合现场地质条件,采取先掏槽后压顶,单断面分多次爆破的方式,减少爆破药量,使用半秒雷管,严格将爆破振速控制在每秒1厘米范围之内。
同时,指挥部安排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寺庙周边布点,观察房屋、殿堂等沉降变化情况,并用专业仪器对爆破震速进行观测,保证每一环爆破震速均能达到保护地面古建筑的安全要求。
2015年1月4日,紫之隧道安全下穿法华寺,成为紫之隧道工程采取控制爆破的典范案例。
2015年底紫之隧道预计“洞通”
2030年将实现每小时小客车通行量达6745辆
据了解,紫之隧道已完成了19123米,在2014年就已经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紫之隧道建成后将构建绕城西线与西湖景区隧道群之间7km范围内新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形成一条连贯城市西北与西南、南部的主干道。
根据交通流量预测,远期2030年紫之隧道交通流量需求将达到高峰小时6745pcu/h(每小时当量小客车通行数)。
“紫之隧道可以大大缓解绕城西线、天目山路、上塘-中河高架以及西湖景区等道路的交通压力。”傅总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