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在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之际,今年2月,国务院第192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并于6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一出台,我们开展相关工作的底气就更足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防灾减灾处处长胡建华介绍,条例主要就海洋观测网的统一规划与建设、海洋观测站(点)和观测环境的保护、海洋预报警报信息发布等作了规定,对促进浙江海洋观测预报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洋灾害防御被摆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工业园区、滨海旅游区和大型基础设施正在滨海沿岸一带布局建设。
“沿海带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资源、人口、工业设施就会集聚到这里,一旦发生灾害等险情,损失会很大。”胡建华介绍,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成正比增长,海啸、溢油、危化物、核泄漏等潜在的灾害风险十分突出,海洋防灾减灾面临巨大挑战。
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去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要求把海洋灾害防御工作摆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硬实力软实力共同提升 创新创先工作并举
历年来,浙江开展一系列相关工作,不但大力度投资提高沿海基础设施的防风御潮能力,而且逐步提升“软实力”。此过程中开创了多项第一。
比如,去年6月浙江建成中国沿海省市中第一个省级海洋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和全面协调全省海洋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率先开展海滨旅游区海洋环境预报,方便居民安排出游行程;率先在全国建成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覆盖全省2万多艘渔船。
“同时,浙江省提供的各项海洋预报类服务品种,在全国来说数量是最多的。”胡建华信心满满地说,“浙江的多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国沿海省市的前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印发了《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海洋灾害防御方面的规划。从2011至2015年,重点实施以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海洋灾害预警网、海洋灾害信息服务网,海洋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为主的海洋防灾减灾五大工程。
风暴潮来袭将受到实时监控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西北太平洋沿岸,易受海洋灾害影响。除了海冰外,浙江其他主要海洋灾害都有可能发生,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浙江的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灾害发生频度和强度都有所增大。
海洋风暴潮灾害是浙江发生频率较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也是浙江自然灾害中导致人员直接死忙最多的灾害。
根据十二五规划,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工程将成为实现海洋水文观测信息采集、传输的主要平台。该工程主要服务于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防薄弱区、海洋灾害频发区,其中包含一个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建设项目,用于观测潮汐、波浪、海流、水温、气温等一系列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台风来临前的潮位信息,预测风暴潮灾害。
海啸发生不可测?未来1.5小时内就完成海啸预警预报制作
除了海洋风暴潮,来自海啸的威胁也不容我们放松警惕。
受日本“3·11”地震海啸的波及,浙江省观测到的最大海啸波幅为55厘米,为全国沿海之最。本次海啸虽然没有对浙江沿海地区造成灾害,但着实让人领教到了海啸的威力。近几年来全球强震频发,2011年全球共发生里氏6.5级以上地震60多次,其中有40多次发生在临近中国的环西太平洋地震带附近,潜在风险大。
“按照当前的技术手段,海啸的发生还不可预测,所以我们需要在海啸来之前作相关预案,做到未雨绸缪。”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童加朝介绍,十二五期间,省海洋渔业局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共建浙江省海洋防灾减灾中心。
其中一个建设项目就是要建立定量海啸预警及检索数据库,开展对海啸的研究,力争在获取相关信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海啸预警预报制作。胡建华介绍:“按照预期,以后这项预报制作过程将在1至1.5小时内完成,并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
》》》新闻链接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规定,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要向海洋主管部门统一汇交海洋观测资料,国家机关决策和防灾减灾、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等公益事业需要使用海洋观测资料的,由海洋主管部门无偿提供。
《条例》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和成果。
《条例》还要求,除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向公众发布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