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精彩,总要以某种方式传承下去。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萧山的茶亭伤科与绍兴莲花落名列其中。至此,萧山“非遗”大家庭中,已经有6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个,省级“非遗”项目有11个,市级“非遗”项目有13个,区级“非遗”项目有35个。
茶亭伤科悬壶济世
走进戴村镇三头村的“杭州萧山茶亭伤科医院”,几乎天天都是人来人往。前来问诊的患者中,还有许多人来自富阳、诸暨、绍兴、余杭等地,年门诊量超过3万人次。
“茶亭伤科”是一项世代相传的中医正骨医术,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经过140余年的传承,目前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传人陈锦昌手中。陈锦昌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苦学中医,1988年,他为了打响“茶亭伤科”品牌,从大桥卫生院辞职,回到了戴村三头村墙头自然村,开设了中医骨伤科诊所。
陈锦昌潜心钻研医术,在茶亭伤科“摸、拿、捏、提、点、顺”正骨手法基础上,还吸收了其它中医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的经验,使得这项世代相传的正骨医术有了长足的改进和提高。2007年,在区、镇和卫生部门的支持下,陈锦昌个人筹资,在戴村镇三头村建造了“杭州萧山茶亭伤科医院”。可喜的是,在传承人陈锦昌的教导和带领下,第五代传承人陈亿民、盛新农正在良好成长,医术日渐长进,使属传统医药大类的茶亭伤科项目后继有人。
2008年,“茶亭伤科”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医特色诊疗专科。今年,这项赢得无数患者赞誉的诊疗方法,被列入了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落在萧落地生根
同样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遗”名录的,还有萧山人熟悉和喜爱的绍兴莲花落。
据史料记载,这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始于清光绪年间,于民国初开始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逐渐传到了萧山东片一带,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
说起莲花落,萧山几位“莲花落”界的大明星不得不提,翁仁康、方剑林、俞德其、徐仁荣等艺人,挑起了莲花落传承保护的重任。为了让这一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本土曲艺家们不遗余力地努力着。
翁仁康为了扩大莲花落的知名度,开始尝试用普通话在其他省区说唱莲花落;方剑林积极参加区内外的文艺演出,让莲花落能被更多人熟知、热爱;俞德其则通过广播电视台的力量,将莲花落引入了电视荧屏;而徐仁荣则在莲花落伴奏上潜心研究,颇具独到之处。为了让这项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些本土曲艺家们也十分愿意传授技艺,不论男女,不论有没有莲花落的基础,只要是好苗子,就吸收进来做徒弟。早在几年前,翁仁康就开始面向社会广招门徒。
61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目录
随着“非遗”大家庭的逐年壮大,萧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从中闪耀。
记者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萧山区目前共有61个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个,省级“非遗”项目有11个,市级“非遗”项目有13个,区级“非遗”项目有35个。
楼塔细十番、翻九楼、越窑青瓷、萧山花边、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坎山七夕祭星乞巧、西施传说、新塘龙舟、昭东剪纸、板龙舞……61个“非遗”项目,门类齐全,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俗、曲艺等等方面的“老底子”智慧,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进行各类保护。
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申报“非遗”名录时,一般会考虑项目是否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否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比如,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沙地“十碗头”宴席,就是一项富有萧山特色,凝结着萧山人勤劳与智慧的传统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