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原创- > -原创新闻
走近杭州网红雕像背后的祖孙三代
发布时间:2017-03-27 16:42:27 星期一  来源:杭州网

这个双休日,暖暖的阳光携裹着阵阵粗犷凌乱地大风四处游荡,却诱惑了潮湿许久心情的市民,争先恐后去野外撒欢,晾晒各自潮湿的心。

杭州城这些网红雕塑竟出自同一人之手

苏堤入口的苏东坡、钱塘江畔的解放纪念碑、西湖边的黄宾虹、浙大的竺可桢,这些知名雕像永远是大家抢着合影的“网红”。

面对这些“网红”,很多人或还不晓得它们出自同一位雕塑家的双手。

 谁呢?

 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潘锡柔。

82岁的潘锡柔老人精神矍铄   
 
    潘锡柔,1935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港东乡,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研组长和系主任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除上面说过的雕塑作品,潘老还有诸如《播种》、《西湖春晓》、《江南无闲时》、《蓝图》等等等佳作,且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

钱塘文化艺术中心的珞珈会长
 
    品味这座城从一位雕塑家开始

“生活可以难得糊涂,但不能稀里糊涂,你确定你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不了解!那开始了解吧,看吧,听吧!”钱塘文化艺术中心的珞珈会长说。

“让浅薄地熟悉表面变成由内而外的挖掘,不仅仅是涨一份知识,最重要的是增加我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厚重感。”

“爱家得先了解家,然后才能将这份爱扩大延伸!”

 26日晚,钱塘文化艺术中心与杭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钱塘名人坊--聆听名家背后的故事,邀请来著名雕塑家潘锡柔教授做客,更具深意的是,主办方还让潘锡柔教授祖孙三代同台亮相,以题为“ 雕塑时光里的艺术传承”与广大市民分享艺术传承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潘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家里贫苦,没钱交足学费,读书经常读到一半被迫辍学。生平第一次获奖奖品为三斗小米。但用它抵学费仍然不够。

潘老1958年毕业并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开始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生涯。

在毕业之初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多同代人一样,经历了那个特殊的灰暗时代。

革命的浪潮,躁动的社会以及三年的困难时期,但他并没有停止过创作的脚步。苦练基本功,满怀壮志的投入了国家的建设。

潘老说:“我们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家服务!” 泥在他手上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如同江南的水,润泽了这片土地,潘锡柔在风格转变中显得如此“安静”,含蓄、单纯 ”。

潘锡柔在其半个世纪的雕塑创作中,塑造着杭州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串联起了一个个鲜活生命,他谦逊、朴实、严谨、真诚的创作态度和历史责任感,为当代中国著名雕塑家中独树一帜。

潘锡柔的艺术成就对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风格的创新、探索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艺术研究价值!

《西湖春晓》的灵感来源于一群叽叽喳喳大姐、大妈们

潘老自称是农民雕塑家。“确实,我眷恋家乡,我喜欢农村的一切……”

潘老透露,《西湖春晓》是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的一件木雕作品,取材于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江南农民到杭州旅游、灵隐寺烧香的景貌。

据他回忆,当时有些人对这样的情形还是很反感,而自己却觉得这些大姐、大妈们叽叽喳喳的一起来杭州很亲切,觉得这个场景做成雕塑很有趣。三个从乡下出来的老太太挤在一起,害怕又兴奋地一起手牵着手、左看右看,穿着冬衣、身上背着时兴的皮革包、军用水壶,带着雨伞,一切都觉得很新鲜。

木雕本身就具有温暖亲切之感,经过打磨显出光泽后更加华贵漂亮,而这种特质也正好能充分反映那时农妇健康硬朗和富裕的精神面貌,正是众多的杭嘉湖农妇给初春的杭州带来暖意,这也正是“西湖春晓”的由来。

作者:记者 李建刚  编辑:陈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