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传承人姚水琴
西溪小花篮
姚水琴解答学生编织时遇到的问题
杭州网讯 在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每到周三下午,就有一门特别的手工选修课,编织小花篮,而教大家编小花篮的正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姚水琴。这是一门流传了150多年的老手艺了,别看这小花篮只有巴掌大小,在当时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小学习编织技艺,一编就是50年
对于现年66岁的姚水琴来说,西溪小花篮和她有着很深的感情。回想起自己刚开始学习编小花篮的时候,十岁还不到,母亲在旁边做,自己就在旁边学,慢慢的就开始自己做眼,做底。
“当时也是感兴趣,哪知道这还是一门技艺,家家户户都在做,我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够独立做小花篮了,”姚水琴感慨说,“编着编着到现在也有50多年了。”
“西溪小花篮”最早也叫“杭州小花篮”,后来随着搬迁到留下,就改名叫“西溪小花篮”了。在当时,西溪小花篮有十几种,经常做的有“圆篮”、“元宝篮”、“发篮”、“猪篰篮”、“五角星篮”等,现在教学生做的是“圆篮”和“元宝篮”,这也是其中最简单的。
自己的学费都是编小花篮编来的
姚水琴回忆起当初“西溪小花篮”可是村里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编,在她小时候,一个小花篮只能卖5分钱,小学和初中的学费、路费,几乎都是靠自己的母亲在空闲时编小花篮赚来的,姚水琴笑着说:“具体学费记不清了,就得初中的时候,一个月公交车月票要2块5。”
上世纪60、70年代,西溪小花篮盛极一时,每家每户都在做小花篮,村里也会统一收购,销往到外地的大省市,甚至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溪小花篮毕竟是纯手工制作的,而制作的工序又很复杂,做一个至少要1个小时。而现在的售价才5块钱一个,耗时又利薄,再加上村民们出去打工的多了,赚钱的路子也多了,做小花篮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少了,如今村里只有一些50岁以上的人才会这门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