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1月6日,浙江省考核组来杭考核五水共治和美丽浙江建设工作,并对2016年考核工作做出反馈意见。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6年,杭州市“五水共治”和美丽浙江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成果满满。2017年,还将在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市政设施及空气质量、人民获得感等多方面不断深化加强。
这一年,杭州的治水究竟做了哪些动作,美丽浙江建设有哪些成果,一起来看一下。
全面消灭黑臭河 水质显著提升
目前,杭州已经累计完成71条460公里垃圾河,277条802公里黑臭河整治,全面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同时创新运用多种末端截流方式,整治河道排口9200多个,市区新增截污量25万吨/日。
建成10座“清水入城”工程,每日可将800万吨清水引入城市内河,采用技术手段降低钱塘江引水体综合感官指标。
目前,钱塘江11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成为全省首条全流域三类水质的重要河流;运河出境断面全部消除劣五类,苕溪功能区100%达标,西部四县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
“五水共治”离不开全民参与,累计发动2659名河长、685名警长、582名民间河长、5000名巡河志愿者、5800名河道保洁员共同参与治水。创新实施的“河长制”,还要在全国推广。
改善民生 产业转型成功
在民生问题上,“暴雨看海”一直是城市内涝一大顽疾,市民的一大心病。通过治理,目前已较好实现了短时降雨道路积水及时排除、交通不中断、居民价值弄不进水的目标。同时还积极推进“千塘加固”和“六江固堤”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提升项目快速推进,解决“供水品质”问题。
在产业转型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13家,整治低小散企业874家。比如,富阳造纸吨纸耗水由20吨下降到8吨,产品也由低端的白板纸向高端的食用药用纸转型。余杭关停8700亩的黑鱼和1572万平方米的甲鱼养殖,变身千亩荷塘、千亩花海,产值大大高于养殖,产业转型效益明显。
美丽浙江建设 “三五治理”硕果累累
2016年,杭州市在美丽浙江建设上也是大步向前。杭州抓住G20峰会举办契机,整治更严了,环境更美了。
强势推进“五气共治”。杭州全面淘汰和治理大、中、小三类燃煤锅炉,实现全市燃煤火电机组“清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并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和省的要求。
全市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7630辆,淘汰总量居全省首位。同时,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车,主城区公交车全面使用清洁能源车和新能源车。目前,杭州已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
2016年,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60天,大幅增加了18天,并突破性地创造了“三个首次”:优良率首次达到70%以上(71%)、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低到50g/m³以下(48.8 g/m³)、PM2.5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306天),总体水平为新标准(AQI)实施以来最好。
除了“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五废共治”。目前,主城区垃圾分类小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和清洁直运,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获批“国家生态”市 生态宜居绿色发展
杭州是一座生态宜居城市,近年来不难发现,家门口的绿色越来越多了。值得骄傲的是,2016年9月,杭州正式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也是副省级城市中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市。
同时,通过“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行动,“无违建创建先进县(市、区)”入围数量全省第一,整治后的33个入城口“颜值”大增,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另外,以“一号工程”和“两区”建设为契机,杭州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全市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GDP比重首次超过60%。培育创建省市特色小镇51个,其中省级特色小镇占全省四分之一。
创新之余,传统产业也不断谋求转型。比如,大江东列入了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名单,获得中央资金支持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