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七医院副院长施剑飞介绍《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
杭州网讯 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危险物品爆炸等灾难事件发生后,往往都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的体验,而对于这种痛苦的体验,每个人的反应和感受都不尽相同。大多数人会不知所措,感到困惑、焦虑,也有严重者会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今天上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暨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新进展讲习班在杭州召开。记者了解到,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的自杀死亡人数为80万;中国卫生部报告每年至少发生200万自杀未遂,每分钟有4人自杀未遂。
这些令人扼腕的数字背后,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危机后遗症”
“危机”从字面上拆分,即“危险”和“转机”,当人们以非常态的反应来面对危险时,转机就有可能出现,而在“危险”到“转机”的转变过程中,一座重要的“桥梁”,那就是心理干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悦勤说。
浙江作为沿海省份,经常遭遇台风、泥石流等灾难。去年10月份,杭州突发暴雨,引发周边山村多起泥石流、山体滑坡,短短9个小时里,暴雨造成6人遇难,12人失踪,24人受伤。
谈起这例灾难事件,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副主委施剑飞书表示,自然灾害一旦发生,除了对灾区进行物资救援之外,心理救援也要立即启动,对灾民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极其重要的。
“心理救援就是为减轻灾难幸存者的痛苦、增强幸存者短期和长期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危机干预形式。” 施院长说,灾难会结束,但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却难以随着灾难的结束而结束,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可以持续十年、二十年。
社区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前哨站”
任何一个灾难事件都可能引起个人、家庭或者社区的危机。在灾难事件中,未能及时得到救助的高危人群一旦做出轻生的举动,影响的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甚至波及周边的同事、朋友,甚至社区。
有迹象表明,在一例成年人自杀死亡的同时,就会有超过20个成年人自杀未遂。而自杀也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15-29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二位主要死因。黄悦勤主任委员说,自杀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死亡者本人,自杀行为对家庭、朋友、社区乃至国家造成的强烈后续效果也是深远的。
“自杀是个全球现象,所有国家都受到影响。尽管人们一直认为高收入国家自杀更常见,但实际上75%的自杀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在自杀预防的时间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是社区,社区是可以向高危人群提供社会支持和后续治疗,反对歧视并给予高危人群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黄委员说,当然,这也十分考验社区心理干预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出炉
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以来,灾难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大家关注,在各种灾难事件处置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身影经常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事发现场。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条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上的援助内容。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副主委施剑飞书说,心理危机处理往往结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团体动力以及社会工作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也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急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暨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新进展讲习班现场,记者了解到,一本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组织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专家编写的《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最新出炉了。
这本书内容涉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常用技术、心理危机评估、现场组织实施以及不同类型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战案例,能够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急干预专委会副主委施剑飞介绍说,出版《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这本书,目的就是让心理干预工作人员在遇到灾难事件后,能够高效使用各类心理干预方法对高危人群施以援手。接下来,大批指导手册也将陆续送到更多的基层心理干预工作人员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