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昼夜的誓死保卫战 日本指挥军官剖腹自尽
“战斗的关键就在戚家山的104高地。”杨国成指着海拔不足200米的104高地说。
“戚家山争夺战,打了5个昼夜,4次易手。”
炮火中,无辜百姓四散奔逃。但有一群人行色匆匆地赶赴战场,他们是肩背枪支、大刀的抗日战士,他们高歌着《大刀进行曲》,摩拳擦掌冲向战场。呐喊声此起彼伏,炮火声震耳欲聋,军号声直入云霄。冲天的战火染红了天际,即便身处宁波城区亦能远观。
刀光闪烁,近身肉搏。迫击炮和轰炸机再无用武之地,最残酷的白刃战拉开帷幕。爱国将士们用血肉之躯筑就御敌的长城,重伤不下火线,誓死不退一步。“听村里老人说,104高地上的尸骨堆起了两米高。”杨国成说。
“这些是戚继光打倭寇时候的干粮,送给你们。”这是当年百姓为前线将士送去咸光饼时所说的话,现在被记录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村民们自发上前线抬伤兵,摆凉水摊,帮着送饭、喂饭;工商团体送去大批的药品、慰问品。
在军民齐心奋勇抵抗下,21日下午,损失惨重的日军仓皇撤退,日军指挥官萍乡月浊剖腹自杀。22日,镇海县城光复。在这场被誉为“浙东的台儿庄战役”的镇海保卫战中,日军共伤亡约1000人,中方共有600余名官兵牺牲,580多人负伤。
巩固三北 开辟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
2005年7月,杨国成等几位老人一同出资,在戚家山头竖起一座青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七•一七戚家山抗日战争纪念碑”几个大字。“这样悲壮的历史,我们有责任让子孙代代相传。”杨国成一字一顿,面色凝重。
他说,戚家山作为镇海的北部,之后与余姚,慈溪两地共称“三北”(余姚、慈溪、镇海北部),之后坚持“巩固三北、开辟四明”,使三北地区、四明山和会稽地区连成一片,这也是之后壮大和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现在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还记载了许多当时的资料,记者找到了新四军研究会的研究员王家宏,从他的口中得知,在当时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浙东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也是新四军向东南发展的前进基地。
“它直接威胁日伪在沪杭甬的统治,抗击和牵制沪杭甬地区的日军,也配合了当时美英盟军准备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对日作战。” 王家宏说。
专题链接:重访浙江抗战旧地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