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每逢夏秋多雨季节,乡村的松林、灌木丛、竹园及草地中常有野生蘑菇生长,在采食无毒野生蘑菇时,很多人就可能会误将野生毒蘑菇当作可食野蘑菇食用而引起中毒,因此每年的7-9月都是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
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情况显示,自2004年1月-201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毒蘑菇中毒事件585起,3823人中毒,785人死亡,病死率高达20.53%,毒蘑菇带来的健康威胁不容小觑。
一碗野蘑菇致亡温州一家六口人
7月2日,温州永嘉桥下镇昆阳社区吴山村的潘老伯一家6口误食了剧毒的白毒鹅膏菌,导致一家6口出现中毒症状。从7月7日起,潘老伯夫妇、大儿子以及两个女儿相继不治身亡。昨天,6人中最年轻的外孙潘银鹏也因脏器衰竭,于昨天中午离世。
据潘银鹏的父亲潘统丰说,事发当天,儿子和大舅子以及小姨子三人去山上采了大概1公斤的野生蘑菇。当晚,潘老伯一家人用蘑菇做了汤料放入面条中,家中6人均食用了一些,当天夜里每个人都上吐下泄,出现中毒症状,随后立即送医。
小小的毒蘑菇却造成一家6人去世,昆阳当地被许多村民这些天谈蘑菇色变。然而据当地人说,地处山区的昆阳,野生蘑菇的资源丰富,很多村民仍有采摘食用的习惯。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面对各种各样的蘑菇,如何选择无毒,人们大多依据过往经验,殊不知唯一准确可靠的方法,就是专业人员根据蘑菇形态特征的分类进行鉴定,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普通市民更是难以辨认。省疾控专家梳理了常见的民间五大识蘑菇误区。
误区一 鲜艳蘑菇有毒,普通颜色无毒
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其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误区二 家畜粪便上的有毒,松树下的无毒
大部分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可食。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欢生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误区三 跟银器一起煮,变黑有毒,不变无毒
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颜色也就不会变化。如鹅膏毒素颜色就不会变化。误区四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有的毒蘑菇的确具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但是有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有乳汁分泌,同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如多汁乳菇(俗称奶浆菌)。
误区五 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许多含有剧毒的野蘑菇,如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一旦误食野生毒蘑菇要尽快催吐
假如一旦误食野生毒蘑菇,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疗状,抢救的第一步骤就是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快催吐。
随后,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最好携带上剩余蘑菇样品,以明确是由于食用何种蘑菇中毒。
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食用野生蘑菇不要杂,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蘑菇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蘑菇混炒容易发生反应,原来没毒的也可能变成有毒。
而在烹调时,最好把蘑菇在沸水中煮上3-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食用野生蘑菇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有的野生蘑菇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同时,酒精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加速,增加毒素的吸收,进而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蘑菇时最好不要饮酒。
野生蘑菇的食用要适可而止。虽然野生蘑菇味道鲜美,含有较丰富的植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但一次性大量食用或连续食用野生蘑菇,会导致人全身血糖降低,出现全身无力的现象,增加中毒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