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支私家消防队,可能是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奴隶主克拉苏组建的灭火队。
而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化公共消防队,则是中国的宋朝。
宋代城市化急速发展,在人口商铺密集城市,火灾成了大患。故而,一支职业化的国家消防队率先出现在宋朝。
宋人管当时的消防队叫“潜火队”“火隅”,列入军队编制。
宋代消防队配备的消防器械包括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斧锯、灯笼、火背心等,
杭州城是中国消防机制最早最完善的城市
宋代专业消防队最早出现在北宋京城。
一发现火情,便有人马上驰报,潜火兵即刻出动,“汲水扑灭,不劳百姓”。
据说,有高官在家举行祭神仪式,晚上在院子点了满蜡烛。东京望火楼的瞭望兵看见有火光后,以为发生火灾,立即拉响警报,很快一大队潜火兵赶到准备灭火时,才知道一场误会。足见当时的消防系统的反应之快。
据杭州消防支队负责消防历史研究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南宋临安建成了比北宋东京更为完善的消防机制。
南宋将杭州城内外划成二十三个消防区,各区设置一个“火隅”,各隅分别配备消防官兵一百至数百员,负责本区域内的灭火。“火隅”有点像今天的消防中队。
杭州还有七支直隶于临安府的潜火队,分别是水军队、搭材队、亲兵队、帐前一队、帐前二队、帐前三队、帐前四队,每队各配备一二百名消防官兵,负责全城的消防任务,相当于今天的消防总队。从其名字可以判断,南宋消防队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有专门负责“搭材”的队伍,有专门负责喷水的队伍。
此外,还有一支由三百名殿前司精兵组成的潜火兵也归临安府统辖,这是当时最精锐的特种消防兵。
杭州城内外有二十三个火隅,七支潜火队,一支精锐特种消防兵,再加上驻扎在临安城外的消防部队,钱塘、仁和两县管辖的四个消防机构,算下来,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临安府,共有专职的消防官兵五六千人。
临安城人口繁多,民居接栋连檐,街道狭小,“多为风烛之患”,全靠这支专业的消防部队维护公共安全。
发现火情咋报警?消防车队遇到高官要不要避让?
宋朝消防队都配备当时最先进的消防装备,这些消防器材全部由财政拨款购置、保养。更值得赞叹的是,消防作业发展至南宋后期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制度。
望火楼瞭望兵一旦发现火警,立即敲锣拉响警报,白天以旗为号,晚上以灯为号,指明失火方位。在临安城,宋政府将城市划成几个防火警报区,并进行编码,如朝天门内的区域代码是三,朝天门外的区域代码是二,城外的区域代码是一,消防警报拉响后,消防官兵根据望火楼挂出的旗帜(或灯笼)数目与方向,便可立即判断出失火的大体方位。
潜火队得悉火警之后,必须即刻奔赴失火现场救火,不得有半点怠慢。
原则上,哪个消防区发生火灾,由该区的“火隅”发兵扑火;如果火情严重,则需跨区调兵,或者出动临安府直辖的潜火队,乃至特种消防兵。
潜火队赶往现场救火时,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路遇高官,可不必避路让道。要知道,在古代,路上相遇,有民让官、贱让贵先行之礼,但潜火队可不受这一礼制约束。
到达救火现场后,潜火兵必须听指挥官号令,尽力灭火。
如果表现出色,官府会有犒赏;若不竭力救火,则依军法治罪。如果潜火兵在救火过程中受伤,则由政府负责治疗并给予奖赏。
出于保护平民生命安全以及防止有人趁火打劫的考虑,宋朝曾规定,火灾现场不准平民自行进入扑救,后来发现这容易延误救火,因为潜火兵赶到现场毕竟需要时间,又修订了这一立法:都城救火,如果消防队未赶到,邻近的平民可以先组织救火。不过,发生在京城的火灾,通常是不需要平民动手救火的,因为潜火兵扑火,“须臾便灭”,“不劳百姓”。
古代消防用水需政府花钱购买
救火离不开大量的水,如果起火地点附近没有水井、池塘、河流,则需要“水行人”协助。
“水行”是宋朝的一个工商行会,经营商品水,拥有专业的运水装备与人力组织,所以在宋朝的火灾现场常常也可以看到“水行人”,为潜火队运水。有意思的是,这些水是要政府掏钱向“水行人”购买的,不能免费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