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12月29日,从浙医二院传来好消息,在冠脉介入、室壁瘤、磁导航以及左心耳封堵技术领域具有崇高造诣的王建安院长带领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完成我国首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填补了我国在持续性房颤联合介入治疗方面的空白。
创新性技术不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术后无并发症 对高龄患者是新希望
这次手术是一位慢性房颤患者陈女士,年龄较大,房颤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明显的心悸症状,同时抗凝治疗极为不便。
记者了解到,慢性房颤病人对于医生来说,临床治疗原本是非常棘手的。慢性房颤导管消融远期复发概率较高,即使实行了导管消融术,因存在高血栓的风险,指南推荐依然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抗凝治疗需要频繁抽血监测凝血功能,且存在较高出血风险,做到10年如一日的长期抗凝治疗非常困难。
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不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王建安院长专门制定了慢性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治疗方案。在整个团队的积极协作下,浙医二院成功地为陈女士进行了持续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及左心耳封堵治疗,整个手术持续时间3小时,手术非常成功,无任何并发症。
射频消融治疗及左心耳封堵治疗无疑为陈女士安置了双保险,从而大大改善了其生活质量。
超越传统技术诸多弊端 避免血栓栓塞发生
是全球预防房颤卒中的治疗新趋势
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项全球预防房颤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其原理通过封堵伞封闭左心耳,从而阻挡血液进入左心耳,从源头上控制了血栓形成,有效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同时患者无需再抗凝,避免了出血发生。
而多数慢性房颤患者症状较轻微,容易被忽视,故而潜在风险较高:第一,患者总体死亡率升高;第二,会导致心脏逐渐扩大和心力衰竭;第三,房颤患者左心耳扩大并丧失基本收缩功能,导致血流淤积,极易形成血栓,故而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房颤的治疗必须围绕着节律控制和抗栓管理展开。节律控制方面,近十余年来,随着射频消融的技术以及经验的进展,房颤行射频导管消融术越来越成熟,但治愈率仍然不是很理想,对于慢性房颤的治愈率更是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故而仍然面临着房颤复发及二次治疗的风险。
虽然节律控制能够改善一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是并不能保证避免血栓栓塞的发生,所以抗栓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抗栓管理常用的抗凝药,首先是华法林,虽然很多研究证实其能减少约2/3的卒中,但口服华法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其抗凝作用可造成出血并发症;其二,其作用受到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其三,需要长期监测并控制在INR标准区间内,需要频繁前往医院监测抗凝血功能。
因此,服用华法林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年龄大的患者,其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极高,且很难做到定期去医院化验,加上耐药性和依从性差,就无法做到安全有效抗凝。
近两年来新上市的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酯,虽然服用方便,但是每日40-50元昂贵的价格,让国内患者望而却步,且还是存在着出血并发症等各种问题。
据了解,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按人口推算,中国房颤患者大约有1000万。房颤时心房跳动快,不规律,心房没有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卒中。
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房颤患者的卒中危险增加5倍。而且房颤导致的卒中病情更重,50%以上的患者致残甚至死亡。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但我国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试验显示,中国不足10%的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且得到充分抗凝治疗的患者在5%左右。
王建安院长告诉记者,浙二医院作为全国首家成功引进先进的左心耳封堵术的医院,如今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持续性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开创了我国房颤联合治疗领域的先河,也必将是将来房颤治疗的大趋势。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无疑将成为众多面临中风困扰的房颤患者的一大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