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长三角地区第十届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论坛近日召开,活动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下城区教育局承办
主要探讨话题:“小班化”教学变革中的“小班智慧”
杭州网讯 一个来自校园的小桥段,同样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换成是你,怎么解决?
校园里的苹果熟了,小男孩看着苹果树想到母亲节到了,别的小朋友都买好了礼物,而小男孩却没有钱去买礼物,可不可以摘一个校园里的苹果送给妈妈?
近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第十届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论坛上,来自南京、上海、杭州的200多位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分享教育理念。长江实验小学抛出这样一堂“儿童哲学公开课”,一下子就把大伙儿吸引住了。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来看看三年级的孩子们怎么回答:
一个班上,两个孩子投了赞同票,“小男孩摘校园里的苹果作为母亲节礼物,可以理解啊!”
剩下的孩子都投了反对票,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
“摘苹果违反了校规,妈妈收到这样一份违反校规得来的礼物,享受不到快乐。”
“小男孩不知道校园里的苹果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万一是有害的,妈妈就会面临食品安全的危险。”
“小男孩不摘校园里的苹果,也可以送祝福给妈妈,妈妈同样会开心。”
老师听后微笑着却不答话,卖了个关子,继续讲故事:如果小男孩最后还是摘了苹果,可是当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发现校长就站在他身后。如果你是校长,你会怎么做?
这一次,答案不一样了,只有8个同学坚决选择没收,他们说:“再小的错误还是错了,即使小男孩出发点是好的,可还是不能允许他违反校规。”
“小男孩摘的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是无生命的东西。”
大部分孩子反而选择了“允许小男孩把苹果带回家”。 这次的回答更千奇百怪:
“官越大的人,脾气越好,校长是学校最大的‘官’,应该宽容小男孩。”
有同学说:“小男孩摘校园里的苹果已经错了,校长原谅了他,他就能送妈妈礼物,错误也会有美好的结局。”
还有同学说:“没收了苹果,会让小男孩觉得校长很小气,就不会那么喜欢校长了。”
讨论结束,课堂落幕,老师并不忙着结题或给出正确答案,相反的,老师根据课前的调查,精心挑选了三个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两难问题作为讨论作业,布置给孩子。
1. 遇到很想吃却不能吃的东西,吃还是不吃?
2. 好朋友犯了错误,要不要包庇他?
3. 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大人却不同意去做,到底要不要去做?
在另一个课堂上,看似枯燥的数学课成为学校“改造”的对象,看起来活色生香。
这节课的全名,其实是“翻转课堂&百度数学”。数学老师张园要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的是《圆的面积》,教材和计算方法并没有什么新奇的,一样是 “印度圆”的计算方法。但创新之处在于,在上这节课之前,孩子们就已经通过“微课”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一段3到5分钟的视频里,张老师已经先介绍了一次圆等分的方法,“至于其中的原理,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并且带到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探索更为严谨的求证过程。”
果然,这样的“预习”效果显著。学生们掌握了“印度圆”的方法后,又被带进了一间“数学图书馆”。在教室侧面的五六排架子上,摆满了来自中国台湾、美国、英国等十几种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数学书,学生们需要找到对应的教学内容,看看其他地方是如何教他们的孩子求证圆的面积的。
“比如台湾用的就是数格子,别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法,学生发现原来求证一个事物有那么多种方法,对数学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张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