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埋头笔记
掌握“分寸”,走出“梦华”
细致阅读文献永远是研究的起点
减少“粗线条”式的发展模式研究,“分寸”尤为重要。包教授向听众比划着说,“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分寸”的掌握,也就是对发展达到怎样的“度”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的功力和所持的立场。
而目前历史学界所谓“立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先前也阔过”的心态,另一种是相对科学的求真取向。“如果仅仅关心城市持续发展的史实,自觉地集中、放大那些有助于证实‘发展’的历史现象,例如将那些仅存在于京城或大城市的特殊现象推衍到所有州县中小城市,必然会忽视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复杂与曲折。”因此,研究要尽可能走出“梦华”,而以更长时段的观察眼光和综合分析能力拓展视野。听众们低头认真记录,若有所思。
现存南宋进士题名录《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了当年中举的五甲三百三十名进士籍贯与家世资料。不少学者可能“一阅而过”,但包教授却一字一句认真读了起来,最终他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前人研究证明宋代基层行政设置乡村设乡(管、都)、里(保),城郭设厢、坊,题名录中多数中举者的籍贯符合这一情况,但其中六位与众不同,出现了以乡统坊的现象,这一发现与传统认识不完全吻合,可谓史学界的“新发现”。对此,包教授总结道:“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更细致地阅读文献永远是研究的起点。”
此外,包教授还以“人口意象”的例子提醒在座听众,史学研究不能因资料匮乏而饥不择食,将那些文学性描述引为信史。
对于南宋临安城,包教授肯定道,“它的确是传统社会中最为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但学界对南宋临安城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不过,对元、明、清时期杭州城市的研究,有可能反过去帮助我们加深对南宋临安城的认识,例如通过比较临安城作为全国行都前后的变化,具体认识政治地位对临安城发展的影响。
讲堂结束后,包教授被前来请教的听众们团团围住,来自浙大历史系的研究生林同学便表示不虚此行:“我毕业论文打算研究南宋临安城发展情况,之前读过包老师的著作,今天更收获了书本之外的研究经验。”
专家名片:
包伟民,1956年生,浙江宁波人,师从徐规先生和邓广铭先生,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等。著有《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等,主编《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
相关阅读:杭州文史小讲堂开讲汉武帝治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