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艺术与科学,这两个鲜少有交际的名词,却因一个对话论坛而重叠在一起。
他,托马斯•聚德霍夫博士,一位神经生物学绝顶高手,研究看似“无法研究”的人脑思维,由于揭示了思维是如何在神经中发生传递的,成为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
他,宋建明教授,一位游走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色彩学专家,探索如何规划“无法规划”的城市色彩,创立了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体系,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色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当科学邂逅艺术,所碰撞出的火花是闪耀的,也是奇特的。2014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的“【科学+】艺术与科学的邂逅”论坛,为大众呈现一场艺术与科学的碰撞与对话。
艺术与科学两领域之间有很多重叠之处
艺术家的形象思维与科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否找到共同点?
“在科学当中,这些做新研究的科学家要致力于本职工作,如果要发现新的事物他们必须能跳脱现有的思维,用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观点。而在艺术家当中,我觉得也有类似的人群。” 托马斯•聚德霍夫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两个领域之间有很多重叠之处,科学家依赖于艺术家,反过来艺术家也会依赖科学家,其共同目标是为社会做出新改变。
对此观点,宋建明表示赞同:“在艺术领域有一些颠覆传统的先锋艺术家,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这两个领域都存在层次和类型,人们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科学家,同样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家,这样就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所不同的只是侧重、方式、比例不同而已,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相互仰望、相互思考、相互启示。” 宋建明说。
此时的托马斯•聚德霍夫,颔首赞同。
艺术家与科学家共同专注科研30年
“我受到最大认可的科研成果是发现了大脑神经元怎样尽快地将信号传到另一边,相关科学研究我已经进行了30年。” 托马斯•聚德霍夫说类似足球守门员如何在球射门前几毫秒时间内快速做出反应,脑内的神经元是如何进行快速处理和沟通工作,是他个人的科研事业的专注点。
“我可能还会继续研究20年。” 托马斯•聚德霍夫表示。
“我在色彩领域研究了30多年,用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哲学观、美学观和方法论构建了符合中国农村、城市发展的色彩规划建构体系。” 宋建明说他同样希望还有20年的时间继续做自己热爱的工作。
在这场艺术与科学对话“头脑风暴”最后,作为神经生物学绝顶“高手”的托马斯•聚德霍夫为大脑如何保持健康给出了“秘笈”。
他建议,要保持大脑的健康,或是拥有很好的记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地和外界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可能是家人、或者邻居、也可以是拥有共同爱好的团体。
“人类是社交型的动物,生活不应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 托马斯•聚德霍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