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自今年几内亚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爆发疫情以来,浙江省省疾控积极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并做好相关应对准备工作,目前我国尚无埃博拉出血热病例。
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如前往埃博拉出血热疫区国家旅行或工作,应做好个人预防措施:
⑴尽量避免接触病人以及当地蝙蝠、猴子、猩猩等动物。⑵接触病人时应戴手套并使用防护装备。⑶常用肥皂洗手。⑷避免食用当地蝙蝠、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以及被这些动物咬过的水果。⑸不要从当地带动物回国。⑹从疫区国家回国后3个星期内出现相应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相应的国外旅行史。
目前浙江省省疾控中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相关要求,密切关注疫情进展、加强风险评估、做好输入性疫情应对准备工作。
一、建立应急防控组织。省疾控中心建立了由相关处所参与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组织,做好应急综合协调、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技术培训、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公众健康教育、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急保障等防控准备工作。
目前,已组建2支由现场流行病学骨干人员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和1个应急检测小组,进行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输入疫情和疑似病例报告。
二、开展疫情风险评估。2014年3月份,几内亚发生埃博拉暴发疫情后,省疾控中心即开始监测全球埃博拉疫情信息,在《浙江省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周报告》中发布,截至8月11日,已累计发布21份。
鉴于7月份西非三国埃博拉疫情上升迅猛,省疾控中心于8月1日召集专家对我省埃博拉输入性疫情进行了风险评估,作为重点内容列入8月份的《浙江省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相关风险评估周报告和月度报告均及时报送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并向各市、县疾控中心通报。
三、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准备。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及WHO防控建议,省疾控中心及时组织人员修订《浙江省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制定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做好疫情调查处置的技术准备工作,指导各地开展非洲归国并具有相关症状人员的排查工作。
四、加强实验室检测技术储备。根据要求,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必须在BSL-3实验室进行,截至8月11日全国尚无具备开展此项检测生物安全资质的实验室(需通过国家认可委、国家卫生计生委扩项审批后方可进行)。浙江省疾控中心BSL-3实验室已通过科技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审查,并获得国家认可委(CNAS) BSL-3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资质。
目前,省疾控中心已建立了埃博拉病毒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和RT-PCR基因扩增和测序方法,现正待国家认可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扩项审批。
五、组织全省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早在7月份,省疾控中心即派出传染病防治专家对浙江检验检疫系统口岸一线的卫生检疫人员进行了埃博拉疫情防控知识的培训。
8月4日,组织全省各市、县疾控中心相关业务人员共300余人,参加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疾控中心召开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培训视频会议,内容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形势、现场调查技术、诊疗指南、个人防护技术和消毒等,并提出了我省防控工作具体要求,提升全省业务人员的疫情防控能力。
新闻资料:据了解,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人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可高达50%~90%。
该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2014年3月22日,几内亚卫生部宣布该国发生埃博拉爆发疫情。随后疫情持续扩散,至7月,已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3个西非国家内蔓延,并波及至尼日利亚。
2014年截至8月6日,西非地区已累计报告埃博拉出血热病例1779例、死亡961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于8月8日宣布,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