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行线、禁左、潮汐车道越来越多了,这是今年以来,杭州驾驶员明显的感觉之一。在微博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调侃的段子,比如“在杭州开车,需要强大的内心和非凡的记忆力”等等。
以单行线等为主要措施的“循环”交通,是今年杭州交警创新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行不行得通?效果怎么样?大家都很关心。
今天,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马林,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殿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孙立军,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关宏志以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正良等多位来自全国道路交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专程赴杭,对杭州的“循环交通”研究进行论证。
什么是“循环交通”?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大致的意思,如图所示,车辆从起点A出发,想去往终点B。
“循环交通”能促使车辆按照区内微循环——区间循线——主循线——区间循线——微循环的行驶路径,最终到达终点。整个行驶过程安全有序,路径选择合理,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让行车人选择出行路径。
曙光路潮汐交通 流量流速都有提高
根据交警提供的数字,目前城西居住人口近70万人,每天早晚高峰出行的居民有50万人左右,其中80%-90%依赖机动车出行,从而形成了城西早晚高峰交通“潮汐”现象。
在对该区域交通流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交警制定了固定车道实施潮汐交通组织的方案,根据早晚高峰实际流量情况对潮汐车道实施合理分配:
通过可变的LED车道指示信号灯代替限行标志物来指示车道的行驶方向,以现场控制或联网控制的方式代替人工搬运限行标志物变换车道的运行状态。
现在试验了一个月,曙光路早高峰由西向东方向车速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晚高峰通行顺畅;文二路、天目山路早高峰由西向东方向通行得到一定释放;天目山路、黄龙路和西溪路、玉古路、求是路组成的2条通勤线路的各个路口排队现象均有所缩短;周边以往较为拥堵的教工路—黄龙路、学院路等主要转换道路的通行也得到改善。实施一个月以来,早高峰流速、流量分别提高18.2%和3.7%。
灵溪隧道优化后交通秩序有好转
灵溪隧道是连接城西与西湖景区、滨江区的重要枢纽,日均3万余辆机动车的通行流量已远大于其设计通行承载能力,因此严重影响了隧道及其周边路口的通行秩序。
灵溪隧道周边的西溪紫荆花路口,时常因隧道放行不畅,发生路口“打结”等情况。
从5月15日开始,西溪紫荆花路口实施了禁止多个方向机动车左转的优化措施,同时对紫荆花路采取全路段隔离措施。
交警说,实施以后,西溪紫荆花路口及其周边紫荆花路、西溪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逆向行驶、违法变道等交通陋习明显减少,同时早晚高峰的结束时间也分别从原本的早高峰9时40分许结束、晚高峰19时许结束,提前至了早高峰8时30分许结束、晚高峰18时30分许结束。
以6月4日至8日为例,早高峰期间,“马家坞” 北向南进隧道流量和流速分别提高了17.3%和15.8%,晚高峰期间,北向南进隧道流量和流速分别提高了12.3%和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