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杭网原创>>原创新闻
沈金娣:杭州最早的劳模 用勤劳注解人生

2011-06-15 15:11    杭州网

 
杭州最早的劳模 用勤劳注解人生(视频)
 
 
沈金娣,杭州首批市级劳模

    拱宸桥,杭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这座建于明末的三孔石桥,曾经是明清时期的水运要冲,来往船舶,穿梭如织。早在1889年,通益公纱厂就在此地筹办,到了20世纪50年代,浙江麻纺厂、杭一棉、杭丝联等大型工业企业也都在此落户。

    如今,在杭州的城北居住着许多退休的老工人,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他们每天在车间里忙碌着,一颗红心扑在工作上。

    如今,在大运河边,在拱宸桥畔,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张这样的脸。

    “拱宸桥,天天走,一走就是一辈子。”岁月的痕迹就写在他们的脸上。沈金娣,就是其中的一位。78岁的她,曾经是杭一棉的挡车工人,也是杭州首批市级劳模。

    挡车工姑娘当上了全市劳模

    除了劳模的荣誉,挡车工留给沈金娣的,还有重听的耳朵。“我在布机车间,机器噪音很结棍的,挡车工年纪大了,很多人耳朵都有重听。”与沈金娣的交流,时不时需要凑近她耳朵,大声地说话。

    沈金娣告诉我,她清晰地记得,她进工厂那一年,她才14岁。在车间里做挡车工,“布机是拖皮带的,线头儿断掉要穿,动作手脚要快,换梭快,抽梭快,布就治得快,蛮复杂的。”

    沈金娣做工人,是旧社会做到了新社会。1949年后,国家开始评劳动模范,50年代的劳模,几乎都是来自一线的工人,都是在大生产建设中的“突击兵”和“能手”,衡量劳模往往有两大标准,一是加班加点、吃苦肯干、无私奉献,二是技术革新、增产增效。

    沈金娣当上劳模,就是符合第一条标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做出来的劳模”,“早上很早走着去上班,上班做12小时,吃饭也是车间里吃的,自己不停钻研怎么可以做得快些,更快些。”

    劳模大会上结识劳模丈夫

    1951年,沈金娣被评为杭州市首批劳动模范。在全市的劳模大会上,她不小心绊了一跤,一个小伙子扶住了她。小伙子叫姚方伯,也是劳模,跟沈金娣是一个单位的。

    尽管过去了50年,沈金娣回忆起当初那一幕,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姚方伯对我印象蛮好的,后来就托厂里的技术干部来我家说媒。”姚方伯就这样成为了沈金娣相伴一生的人。

    一家门都是劳模。姚方伯的劳模,是凭着他技术革新的本事评上的。沈金娣喜欢用“我们老姚”来称呼丈夫,“我们老姚”是杭州市第一个全国劳模。

    比起现在年轻人的盛大婚礼,劳模当年的婚礼很简单,形式蛮新。

    “我们是集体结婚的,杭一棉里三对夫妻集体结婚,在大礼堂。结婚仪式很简单,台上走上去,大家发发言,同事一起到店里吃顿饭。我们结婚后就是住在厂里的宿舍里。”

    劳模夫妻传为美谈

    老姚和沈金娣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两夫妻先后都入了党。

    沈金娣的挡车工技术越来越高超,她开始“扩台”,人家管一台机器,她可以管两台、三台,在凭产量拿工资的日子里,沈金娣的收入就比别人高。

    老姚的贡献更是了不得,当时设备落后,在棉纺车间,棉花变成棉纱,会产生大量棉尘,戴着口罩帽子还很容易损伤身体;老姚钻研好久,改进了清棉机的吸尘装置。从此,车间里扬尘大减,惠及每个工人。工人在中午没处热饭,吃的都是冷饭菜,老姚觉得心疼,利用厂里多余的废旧零件,将热水汀改造成蒸饭锅。从此,车间里有了热饭菜,工人们不再用冷开水泡饭吃了。

    吃苦耐劳了一辈子

    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老姚和沈金娣这一辈人的身上,尤为突出。

    “我文化水平不高,厂里培养要我,但我不会写做总。后来就去读了业余学校。下班去读初中。”沈金娣一边白天工作,一边晚上去补习。家里的三个孩子,都没顾得上照顾。

    老姚在做了管理工作之后,先后去了富阳等地筹建了好几家纺织厂。1977年,他又国家派往巴基斯坦,帮助巴基斯坦建立纺织厂。

    “去巴基斯坦的人,都是厂里的技术干部,老姚是专家组组长,责任很重。”就这样,老姚没日没夜地干了四年。四年后回国时,已经患上了胃下垂。”沈金娣说,老姚回国好些年之后,身体才有所好转。

    沈金娣的挡车工技术,一直在行内为人称道。直到1984年退休的时候,她的技术并没有落伍,她被乡镇企业请去做了技术指导,从技术和管理上都教教大家。

    现在,沈金娣不常出门,出门用老年卡坐公交,厂里的老同事、她的“接班人”都会经常与她一起聚聚,她还会去那座走了40年的拱宸桥边走走看看,老厂区变了新样子,现在已经是刀剪扇博物馆了,“茅草房都变高层了,变化太大了,真当好。”

    记者后记

    采访沈金娣的时候,老姚已经不在了,去世3年了。沈金娣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评上劳模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其他的,她说的很少。

    沈金娣和老姚夫妇的大儿子和女儿,还有外孙女,都是共产党员,受劳模之家的影响,家里人在工作岗位上表现都很出色。

    沈金娣和老姚的经历,是20世纪50年代那个充满激情年代的历史缩影。刚刚翻身做了主人的劳动者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干得热火朝天,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们更是身先士卒,一句“为人民服务”牢记心中,默默奉献了半个世纪。

    虽然,他们与我们所处年代和行业不同,但他勤劳善良、热情淳朴、团结互助,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需要和寻找的精神支柱,时时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徐洁/图文 陶杰炳/视频     编辑:王帆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开心  豆瓣  人人  Twitter  Facebook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图库
历史上的18日
徐静蕾演绎纯美新娘
谁来跟我拼美甲?
看全球的地铁站
青山绿水间漂流纳凉 (...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原创新闻 支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