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公司开创者 带万余下岗失业者奔小康(视频)
杭州三替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陶晓莺。
“创办企业近20年,我发现只有当企业的愿景与员工的愿景保持一致时,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走得更远。”
说这话的,是杭州三替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陶晓莺。在她名片上,既不印头衔也不印手机,而是密密麻麻罗列着旗下各家分公司的业务:家政、物业、装饰工程、职业培训……
一家从疏通水管起家的家政服务公司,是如何成长为带领万余下岗失业者奔小康的大企业的?近日,一身干练职业装的陶晓莺来到杭州网,讲述了她在改革开放那些年中拼搏商海的故事。
改革春风拂面吹 最年轻的党员要下海
陶晓莺曾经是一名“体制内”人,并且深受领导重视。22岁,她就当上了杭州江城文化宫的工会主席;26岁,她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单位中最年轻的党员。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触动了陶晓莺那颗年轻而跃跃欲试的心。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她向单位领导提出留职停薪的申请,希望到外面试试自己的能力。
“别人可以(留职停薪),你不可以!”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想“单飞”,领导很不舍得,只给陶晓莺两个选择:或留下,或辞职。
这时,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了陶晓莺动力,丈夫的支持给了陶晓莺力量。陶晓莺回忆说,当时丈夫就告诉她:“如果40岁前想做的事情做不成,以后就很难做了。”
考虑整整一周后,陶晓莺郑重地递交了辞职报告,作别“铁饭碗”,成了一名下海经商的弄潮儿。
客人没有员工多 培育市场当先锋
在当时下海的弄潮儿中,大部分人都手握一定的资源。木材、钢板、水泥……在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年代,只要有资源,哪怕是皮包公司都可以过得很滋润。但陶晓莺却显然没有这些资源,她的全部筹码,只有5万元资金、12平方米门面、两张办公桌和三台电话机。
陶晓莺翻查了很多资料,外国的经验告诉她,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服务业的需求会变大。看好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道路,陶晓莺率先创建了“三替”服务公司,专门为顾客提供疏通管道、搬家、家政等方面的服务。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最初公司的业务量真的很少。“客户还没有员工多。”陶晓莺回忆说,她至今记得公司的第一笔业务,是去帮人修水龙头,只收了15元劳动报酬。但就是这15元,让她高兴了很久,因为终于能证实市民对于家政服务是有需求的了。
之后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替”公司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也一度成为了家政服务的代名词。家里水管堵了、需要搬家了、需要保姆了……很多市民一旦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替”,这家公司也逐渐成为了全国服务范围最广、项目最多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下页提示:为下岗失业者找回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