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派和爸爸妈妈一起猜灯谜。
这些灯谜你能猜出吗?
杭州网讯 中国的元宵节,一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其实猜谜早在春秋战国就有,到三国时期就非常流行了。不过“灯谜”这东西是直到宋代才出现的,说起来和杭州还有些渊源。
南宋时,猜谜活动已经非常普及,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很多。于是就开始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这个奇妙的点子将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更丰富了元宵节的娱乐气氛。
这么多年来,“灯谜”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一直在杭州人的元宵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早期的工人文化宫,到后来的广场,元宵节赏赏灯、猜猜谜一直是不错的选择。
今年,去运河的游客可到刀剪剑博物馆猜灯谜
今天记者来到了运河边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这里“有谜可猜”。
不过这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灯谜”,因为谜语并没挂在灯笼上,而是挂在了墙上。博物馆大厅里,一面7、8米宽的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纸条,每个纸条上面都写满了谜语。猜出了就把纸条摘下来,到服务台去验证,类似于以前的“打灯谜”和“射灯虎”。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展陈社教部的陈倩巧说,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办猜灯谜活动,从13号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20号,主要就是为了元宵佳节给市民一个猜谜的好地方。“这几天来的人可不少,有时把墙都围满了,估计明天元宵节时人会更加多,而且应该以家庭出行为主。”
在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个小灯谜爱好者,他个头不高,身材瘦瘦,正盯着墙上的谜琢磨。后面站着他的两位后援团——他的父母。
小家伙叫郑派,12岁了,在胜利小学上五年级,猜灯谜可以说是他一大业余爱好。“平时在学校里就喜欢猜猜灯谜,有时学校会有这类的活动,可是并不多,所以一到元宵节这些时候就特别盼着能猜灯谜”,郑派说,“我住的社区里也会有猜灯谜活动,不过不够过瘾,我还要到这来看看。”
这不,今天刚听说刀剪剑博物馆里有灯谜活动,郑派就拉着爸爸妈妈过来了。
“上下一起说,花时特别短。打一字。”这是郑派今天猜的第一个灯谜。“是不是‘卡’字呢?上和下叠在一块不就是‘卡’字么。”犹豫再三,小郑派还是把这张灯谜摘了下来。十来分钟的时间,小家伙手上已经有5、6张谜了,他准备攒够10张就去找管理员,看看自己能对几个。
朱大妈是怎样成为灯谜高手的
陈倩巧说,猜灯谜可没那么简单,有时候你以为猜对了,其实你还没搞懂里面的门道,思路完全“跑偏”了。
当然,杭州也不乏猜灯谜的高手,这几天来的就有。什么叫高手?一次10张谜全部猜中的就差不多是了,但这相当不容易。
今天我也见着了一位,朱大妈58岁,是位退休工人,住在湖墅路上,今天特意跑来猜灯谜的。
墙上的谜,朱大妈很快就能猜出来一个,别人不解的她上去一提示,马上人家就有了思路。从朱大妈的嘴里,还不时蹦出拆字法、秋千格等专有术语。最牛的是,她猜中了谜,从不摘下来去兑奖,而只是和别人交流一下,这完全是高手才有的”范儿“么!
这么牛的猜灯谜功夫,可是多年积累才有的,朱大妈喜欢灯谜有20多年了。她说,记得90年左右的一个春节,朱大妈在中国电视报上看到了几则灯谜,这有趣的游戏一下就吸引了朱大妈。
杭州工人文化宫一直有组织猜灯谜的活动,潜心钻研了一段时间后,朱大妈就经常往文化宫跑,和其他灯谜爱好者们交流、切磋。
后来,杭州本地的报纸上也偶尔会开出一个小“豆腐块”,放几则灯谜。一帮人也许根本不会注意这个小版块,但对朱大妈来说,这可是报纸里最精华的东西。每看到新鲜好玩的灯谜,她都剪下来,仔细琢磨。“想不出来的话,晚上觉都睡不好呢。”朱大妈说。
现在,朱大妈主要通过上网来找灯谜猜。“退休了,时间也多了,网络又这么方便,每天琢磨琢磨灯谜,乐在其中。”朱大妈说。
为什么朱大妈这么痴迷灯谜呢?她说:“猜谜好像是很小儿科的东西,可其实灯谜里面是很有学问的,蕴含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在里面。有时候我为了猜一个谜,要查很多书籍,谜猜完了也就增长了很多知识。”
朱大妈随手指了一个谜:“十人九死。打一中药名。”她说,这个谜很简单,答案是“独活”,十个人死了九个,不是只有一个活着嘛,但要是不知道这味中药的,可很难猜出了。
不过,虽然朱大妈平时看过了无数灯谜,但一有这种现场猜谜的活动,她还是会赶来看看。来刀剪剑博物馆之前,她已经去过不少地方了。原因很简单:元宵节这种时候,还是要现场体验一下猜灯谜的乐趣才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