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盲人探路器”的雏形。
郑志渊在实验室摆弄自己的作品。
创新作品的“核心”。
杭州网讯 怎样才能帮助盲人更好地识路?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郑志渊、李祥波和张秀斌,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俞国华、张珂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一台“智能化盲人探路器”,可以使低视力残疾人探路更方便。
日前,该作品从全国200多所高校的3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在“第三届全国电子信息教学实践研讨会暨首届大学生创新作品评选”中荣获本科综合组一等奖,两位指导教师同时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的3名同学还将免考获得由中国电子学会颁发的电子设计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我们的作品在外观上还不是很完善,只能算是个‘毛坯’,之所以能够胜出,完全是靠先进的技术。”张珂老师介绍,目前国内的一些普通超声波电子盲杖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导盲作用,但只能告诉盲人前面有障碍物,却无法准确定位障碍物的具体位置。
“智能化盲人探路器”的显著优点在于:它不但能结合超声测量结果和程序算法,用语音提示盲人障碍物的准确位置及使用者当前的行走方向;而且还采用了相应的传感器模块,用以警示迎面走来的行人,主动为低视力残疾者让路。
谈起作品最初的创意,是源自其中一位指导教师的一片善心。俞国华老师本人视力不太好,他就想到,能不能发明一个探路器,去帮助这些有视力障碍的人,让他们行动起来更方便。通过调查,他发现我国现有低视力残疾人1200多万,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导盲产品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张珂老师一沟通,两人立即达成了共识:这个项目既有创新性又十分有意义。
2009年6月,“智能化盲人探路器”成功申报为学校开放实验室项目;今年6月,该项目又成功入选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启动后,两位老师全心全意指导学生开展作品的研制工作。资料调查、功能设置、电路设计、技术攻关……师生们常常掀起“头脑风暴”。
“这个作品全部的软件设计都是由同学们独立完成的,其中的语音提示功能更是由郑志渊同学率先提出。”俞国华老师说,“经过多次修改,我们的盲人探路器终于越来越‘智能’了。”
师生们表示,接下来他们会把作品做得更完善、功能更齐备,让它既智能又便携。“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想把它变成产品推出市场,真正为低视力残疾人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