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被称为“城市菜园子”;这里,曾经以菜价便宜远近闻名;这里,嘈杂喧嚣是永远的主题。这里,就是杭州三里亭社区的前世——杭州笕桥镇的一个普通农村三里亭。
幸运的是,三里亭赶上了浙江城市化的首班快车。1997年,三里亭成为杭州市首批拆村建居的试点。嬗变而来的三里亭社区,现有7个整齐的公寓群,配套两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健身房、一个社区医院,以及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浙江城市化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原来的路哪有这么好走啊,都是泥地,下雨深一脚浅一脚的。以前我们住得很散,房子都是自己简单搭搭的,房前屋后都是菜地。现在和以前完完全全不一样了,以前的影子一点都没了。”老沈师傅经历了这里一点一点的变化。
三里亭原本土地广阔,住着200余户人家。撤村建居后,农民房被全部拆除。2004年,拆迁户们逐步搬入村民家园、三里亭东苑和三里新城梅苑。
在东苑,原来住破旧平房的菜农,现在拥有近270余平方米的楼房。独门独院,这些楼房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在自家的院子里,不少老村民开辟了小花园,种着各色花木。
三里新城橘苑是三里亭经济适用房之一,3幢的徐女士说:“我们老俩口是知青,现在跟儿子住回杭州了。”徐女士的儿子参加经济适用房摇号,终于买下了这套90平方米的三居室。
徐女士说,小孙女上社区配套的幼儿园,家门口还有九年一贯制的天杭实验学校,就近读书基本不成问题。媳妇在杭州有名的公办中学教书,但表示现在教育质量基本是均衡的,所以不用择校,就近读书方便。
经济适用房让杭州人工作更加稳定,生活愈加幸福。
三里亭社区王秀娟书记介绍,三里亭撤村建居农转非后,社区为失业的农民统一办理了失业证,鉴于一部分农民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社区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提供就业帮助,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一是为“40、50”人员提供包括插花、收银、烹饪、电子商务在内的技能培训,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二是鼓励失业农民积极参加各类“企业劳动力人才招聘会”活动,解决一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鼓励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和帮扶;四是建设社区劳动保障就业平台,发送用工信息,为失业人员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另外社区还与65位就业困难人员签订灵活就业合同,为53人提供社区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
周莲珍老人是三里亭159个农退老人中的一员,“原本只有靠出租房子维持生活”,现在“再也不怕租客全部逃走了”。三里亭社区为社区内农村经济联合社的159位农退老人补交了15年社会养老保险和20年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由经济联合社全部承担,医疗保险由老人个人承担2万,剩余部分经联社补足。这样三里亭社区农退老人的生活保障,从之前的低收入到现在每月人均拿到1000元以上,看病也有了保障,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老人开心地说:“我现在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是一样的。”
他更开心的是,现在看病方便了,社区就有医院,而且生病挂盐水社区医生会上门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龚琦陪同采访,她不停地跟居民打招呼。
三里亭社区自2010年起采用网格化管理,针对社区居住苑点分散,人员结构复杂的情况,社区根据户数和地域将7个苑点分为八块责任片组,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组长,社工龚琦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积极探索社区城市化管理模式,提升社区品味,今年三里亭社区还创建了以“婆媳互动坊”、“银龄互助队”为代表的系列项目,根据住户多三代同堂生活结构,拉近家庭关系,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努力营造和谐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故事并没有终结,传奇还在继续。不久,人们会看到一个更现代更时尚的杭州城东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