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间训》里有一则塞翁的故事,总结起来16个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上周我看到一份报纸上,也说了一个类似故事——
主人公是个女人,几年前她还只是个普通的村妇,2003年村里拆迁,她家分得近百万的拆迁补偿款和几套大房子,一夜成了富婆。
然而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女人去澳门40多次输光百万家产不说,更是欠下100多万的外债,不得不离家躲债。这下,连她老公也吃上官司,被债主告上法庭……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当下,如何引导失地农民能够尽快适应新生活、找到新工作,你可以将它拔高到“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高度,怎么研究都不为过。
比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做了很多探索,如一支高素质“就业红娘”队伍,心贴心的服务,让大家走出来。
此外,还有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就业红娘 巧解失地农民就业难
钱利燕是九堡镇九堡村里的“就业红娘”。
80后的她正式称呼是“就业援助员”,主要负责为村里每位失业人员“量身设计”就业援助方案。
而九堡村里的失业人员,主要是失土农民,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
“平日里,你得收集岗位和失业人员的信息,像‘红娘’一样为双方配对,还要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为他们设计个性化就业援助方案,并全程跟踪,直至实现稳定就业。”钱利燕说,同时还要“跑”市场,多渠道地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回村里。
从2009年上岗至今,在她手上,一大批失地农民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钱利燕举了两个例子——
小韩(化名)高中毕业后出去打了两年工,后来一直在家待业。25岁的他已是一个2岁孩子的父亲。
他家不缺钱,房子拆迁后建了个五层楼,每年光出租就有10万多元的收入。
虽然家里不指望小韩挣钱,可一天天在家厮混,韩妈妈还是坐不住了,她找到了我,让我帮她儿子找份工作。
小韩第一次来开出四个条件,“一定要有双休、一定要坐办公室、一定要轻松、一定要8小时工作制。”
“那工资呢?工资有什么要求?”我问。
“一个月么,三四千总要的。”他想了想说,“我职高毕业,电脑会用的。”
我经常给他打电话,“小韩,现在有个驾驶员的工作,你要不要来了解下?”
“不要。”他的回答斩钉截铁。
“仓库保管员呢?”又过了几天,我问他。
“不要。仓库保管员多没意思,那是年纪大的老头才干的吧……”他有些不耐烦了。
后来,离我们村很近的一幢商业楼宇要招保安,我跟他说,“待遇不错的,还有五险一金。”
没承想,小韩还是有些不愿意。
泄气?当然不能泄气。我想到,这个小韩还是很听妈妈话的,就一边做小伙子的思想工作,一边找到了小韩父母,这才接受了。
干了一段时间,我还对小韩做过回访,他对这份工作越来越满意,不仅上班离家近,而且还有同村的同事,越干越起劲。
小高(化名)的情况跟小韩差不多。
他是独生子女,高中毕业后就没有上过班。我们江干有一个免费的SYB创业培训班,所谓“SYB”,全称翻译过来,就是“创办你的企业”。
我打电话通知他参加,好说歹说,他才肯去。
培训班一上,就是一个星期,他能不能坐得下来,我心里其实有点打鼓。没想到,小高竟然听得津津有味。
他对我说,“课程不错,互动性很强,还有案例分析,老师讲课一点也不枯燥,对我挺有启发的。”
几个月后,他便开了一家网店,卖婴童用品的。
一开始,网店就开在家里,办公、库房都在一起,高妈妈也帮儿子忙,打包快递别提多利索了。
如今网店规模越来越大,去年还买了辆途观,许多同村村民也被招来一起创业。
前不久,小高又找到我,咨询小额贷款的事。“看他干得这么红红火火,我真的替他高兴。”
像钱利燕这样的就业“红娘”,江干区一共有89名。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为他们建立了就业援助员星级激励机制,比如,评选星级援助员等,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还组织和实施就业援助员队伍的上岗培训和业务培训,定期检查就业援助员的业务工作情况,每半年对就业援助员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同时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就业援助员进行评价。
失土农民有专门政策
在江干,目前处于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有5.8万人,其中临时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占35.4%。
他们的共性是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化就业意识。
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区里连续8年把失地农民就业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推进,还建立起区、镇街、村社三级配套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家走出家门,就业创业。
如,凡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可享受杭州市按工种实际费用予以的补贴;
凡从事个体经营、创办注册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并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开业补贴和每人每月150元社保补贴。
有带动本区失业人员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奖励。
同时,对全日制学历和继续学历,也有补贴。比如,新参加成人大专、本科和以上学历教育并取得国家承认毕业证书的,分别给予1500、2000和2500元补助。
2011年以来,整个江干区共投入市、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同比增长55%。
目前,江干区走访企业、采集用工信息和推荐就业量,比实施前有明显提升。充分就业社区(村)达100%,帮助5847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净增3584人,转化率达20.71%。全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热情高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联动,建立了创业园5家、实训基地5个,帮助308名农民创业,带动1024名农民就业。
“贴”着帮忙找工作
杨蓥晖
失地的新生代农民不能成为“消耗品”,什么意思?简单地讲,不能光享福而不工作。“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大家都懂,至于“暴富”而来的钱,消耗起来会更快。
当然,也不是失地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找工作,而其中实有苦衷。一是新生代的农民已不再是农民,回不到几十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事实上,也没人愿意回去;再者,新生代的农民也有意融入这个城市,但鉴于部分人自身能力所限以及期望值过高,也难找到称心的工作,这样一来,低不就,高不成,回不到村,进不了城,在家里吃“补偿款”老本也就成了可能。
要让这部分“暴富”的人不能几年之后又赤贫,是社会创新管理一个新的课题。社区能够帮忙找工作,是最好不过了,相对人才市场等大型机构来说,社区工作人员是最了解辖区内人员情况的,用工人员技能甚至人品如何,心里都有着一本账,这样贴身、贴心帮人找工作,能够让家长、孩子放心。当然,仅靠社区的努力是做不尽这个课题的,相关部门更应该协力去填平农村和城市在城乡二元制之外的意识沟壑,让失地农民真正能够融入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