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三为张五常
张五常向浙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
杭州网讯 1942年,七岁的张五常在广西逃难,在一个连纸也没有的小村落度过了一年的日子,他在田野觅食,见惯了农民的操作。“日后再接触复杂的统计数据和研究高深的经济理论时,那些在广西的日子,农民们的血和汗,总在我脑中浮现出来”,张五常对浙江大学学子们说道。
这两天,《经济解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经济解释》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力作,初版于2000年,为了这次研讨会,张五常花6个月时间进行了重新修改,并增加自己新的思考研究成果近2万字。
张五常说,“一个还没有谢世的经济学家的思想被汇集讨论是很罕见的,浙大的同学们要研讨我这个老人家的思想,我很感动。”
本次研讨会里,浙江大学邀请了张维迎、张曙光、周其仁等多位重量级经济学家,他们分别作了主题报告。最后,张五常教授对浙大学子们做了演讲,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
张五常在经济学领域成名,始于他求学时的著述《佃农理论》,这被他的导师阿尔钦认为是神来之作,应为原以为要花两年的论文,他只用了8个月。
谈到此中原因,张五常回忆起来文章开头提到的在广西逃难的日子,对农民生态的熟悉,是他做研究的基石,“没有这种经历,是不可能写出‘神来之作’的”。
二战后回到香港,张五常读书不成,天天在街头巷尾跑,养成了观察市场现象的细节的习惯,比如人们的讨价还价等。日后面对价格分析等经济学理论,他都会回到现象的细节来解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答案也一样复杂吗?张五常说不是的,“很多被认为深不可测的东西,其正确分析却浅的离奇”。比如“共用品”问题,张五常说,所有物品都有共用品的性质,问题只是出售者能否找到一些特质足以隔离不付费的使用者。
“比如一个美女拉着我的手一起招摇过市,我这个老人家当然开心过瘾。她的美貌你也可以看,属共用,我和她皆难以把你隔离而收费,但她的美貌价值传递到我拉着她得手,便胜了一筹,而我请她吃饭不会只是汉堡包。这便是隔离收费。明天她拉你的手,又成了把我隔离而收你的费了。这类现象在我们生活里天天有。”
张五常1935年生人,如今已近80岁,头发也全部花白。有人说经济学者的创作历程很少有两个高峰,张五常在中年发表几篇重量级文章后,本以为自己走到了创作的尽头。但中国的发展,又勾起了他研究创作的欲望。
“后来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无奇不有的现象天天有,很震撼,用中文下笔写了好些年,不断观察,脑子又再满是新思想。这样,从1967的《佃农》到2014的《解释》,相距47年,应该是个记录了”,张五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