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唐代贺知章有篇耳熟能详的句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几十年的游历,依然“乡音无改”,对家乡一份浓浓的归属感表露无遗。某种意义上,开口说什么话,也成为中国人身份的重要标识。
孩子“开口忘言” 让家长焦虑不已
这两天,一些家长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郁闷:好不容易孩子放假,有时间在一起相处,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在方言上,孩子“开口忘言”让他们焦虑不已。
下城区的“方妈”,孩子6年级,她说:“从小习惯和儿子说普通话,现在他想说杭州话,却说出来怪怪滴,像唱戏,毛不准。”
“云爸”也是一样焦虑:“我当初不跟他说杭州话是因为怕影响他学拼音,弄得他现在杭州话也说不好,说出来的声调是不对的,杭州话基本是第四声。”
普通话高度普及、“双语教学”日渐流行的今天,孩子还有必要掌握老底子的本地方言吗?
采荷实验的“真真妈”说:“我觉得杭州人还是要会说杭州方言,哪个城市没有自己的方言?不是要证明什么,只是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
余杭的“逸成妈”想得更远一点:“现在新杭州人越来越多,以后他们的孩子该说什么话?”
孩子说:告诉别人我是杭州人,却不会说杭州话
查阅了相关数据,记者发现,目前约有120万到150万人以杭州方言为母语。但是方言在年轻一辈,特别是学龄儿童当中的传授情况却不容乐观。
幼儿园:会说杭州话的很少,基本用普通话交流
朝晖幼儿园的胡院长告诉记者,虽然没有具体统计过数据,但是多年观察下来,会说杭州话的孩子真的很少,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们学的就是普通话,用普通话唱儿歌,用普通话讲故事,接触方言的机会很少。
“托班的情况稍微好点,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是祖辈带的。” 胡院长说:“现在双语教学那么流行,但是我给“双语”打个引号,中国人只会英语也是不对的,那么好的江南儿化音,希望不要就这样被大同淹没。”
西兴小学、娃哈哈小学等学校的相关老师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娃小胡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是上城区的艺术特色学校,生源本来就多样化,甚至有来自国外的孩子,杭州话在校园里非常小众,会说的孩子很少。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递增,杭州话更趋小众
语言的传承需要环境,但是目前杭州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个情况对语言的影响尤为明显:小候鸟的数量递增。
根据杭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杭州六城区招收的一年级学生共计34000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14000余人,占到了六城区小学新生总人数的42.63%。
2014年,小学入学人数大幅度增加,杭州户籍的适龄儿童增加了2600个人,“小候鸟”的数量也在递增。接近50%的外来孩子们,无疑都不会说杭州话,普通话成为校园沟通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