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政协会议小组发言中说,2005年,能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5000个,目前只剩下不到3000个,他批评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看到冯骥才的批评与担忧,心中颇有感触,家乡的巨大变化又立刻浮现在眼前。因为矿藏丰富,家乡经济发展很快,一个典型的古老小村落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村子里建了颇具城市风气的两个大游泳池,旧房老屋一个个都摇身变成白色耀眼的高大楼房,更甚者,在环村小山包、小山野上还立起了一幢幢的别墅!别墅,只是城市近郊休闲度假的山庄,何故赫赫然排立在一个小村落的周围?对此,心里只有唏嘘感慨而已。
家乡耸立的白米楼房,已经让人难以寻觅到以往的古木大宅,青石板路也在逐渐被钢筋水泥代替。似乎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身影,家乡来回几千里的火车旅途,也让我真切的看到,城市化发展印迹又再一次深深烙在了中国乡村发展的道路上。
很能感受到冯骥才心中的“文化悲剧”,看到了他这组数字,心中更感震撼。短短五六年时间,中国的古村落竟然就消失近半!就更别谈“深埋”在城市高楼大厦中的经典建筑、文化古迹了。中国人一直以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而自豪,可是,在对这些见证着中国农业文化、古代民风民俗,保留着我们千年记忆的古建筑、古村落上,却又显得过于无奈、无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数据:近20年来的城市大拆大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被毁坏、消失,一大批古建筑被强势的房地产业所吞噬,以致于让中国近千个大中城市丧失掉本应有的文化个性。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人们辨认住房不再凭的建筑的个性元素,*幢*单元*楼等等,一个个生硬而呆板的数字成了城市建筑毫无生气的身份号码。
我们再来看这一组数字: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30万个村庄,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庄仅存在不足3000个,只占0.13%。一千个古村落,只有一个村庄还具有文化保护价值,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与力量,上千年的历史印迹顷刻之间便被现代化的推土机推平。是不是我们以后,或者我们的后代,就只能从博物馆当中去感受我们灿烂文化的标本?
初入城市,经常迷路,因为那时候觉得,城市里的房子长得都是一个模样。直到现在,才学会用数字跟字母来走通城市的迷宫。最近回乡,我又迷路了,因为村子修了新马路,因为老房子都拆掉,建成了高楼房,因为原来的巷陌小路都在渐渐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