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城区结合浙江生态省建设和杭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工作部署,探索符合本区实际的生态创建机制,拉动“绿色引擎”,促进老城区可持续发展。该区创建了一批“绿色楼道”、“绿色学校”和“绿色企业”,实现市级生态街道全覆盖,工业万元GDP水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平均水平的3/10。该区推进生态建设的有关创新做法,多次被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一、发动三方力量,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政府投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区”,制定实施《杭州市上城区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计划总投资17.01亿元,引导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及居民生活等逐步从资源消耗型向低碳发展型转变。
二是居民参与。依托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和全民素质提升工作,通过“一报、一网、一校、一栏、一屏、一墙”(《上城报》、“上城网”、绿色环保学校、街道社区宣传栏、电子屏、文化墙),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2009年开展了“低碳生活我参与”金点子征集活动,并整理汇编成《上城区低碳生活指导手册》,在全区范围内发放。该区湖滨街道成立全省首个“青少年节能减碳”工作室,在社区设立“减碳实践岗”,还开展了低碳能手家庭评选等活动,发动居民广泛参与。
三是企业支撑。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培育科技型、知识服务型、文化创意型中小企业,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和企业转型升级。娃哈哈集团停用10T燃煤锅炉,大大降低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该区创意雕塑工作室把工业器材、汽车和摩托车的废弃零部件引入创意加工,发展生态经济。
二、实施三项工程,推进生态城区建设
一是生态保护基础化工程。具体包括 “碧水”、“蓝天”、“绿地”、“清静”、“整洁”和公共设施完善等六项子工程。全区截污率达90%以上;绿地率为36.02%,绿化覆盖率为38.41%;加强河道整治,完成118个生态垃圾房改造。该区群众对环境卫生满意度连续两年居杭州市首位。
二是产业发展低碳化工程。在工业科技园区内建设标准厂房,提高准入门槛,限制食品、保健品等水耗能耗型传统产业,逐步培育电子、机械、工业设计等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实现工业生产物料减量与减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沿庆春路与延安路和钱江新城区的金融辐射带及其延伸产业,全面深化南宋御街·中山路、湖滨南山路、玉皇山南、复兴国际商务广场等四大综合体建设,基本形成“一谷(西湖创意谷)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级试点与基地拓展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3G网络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文化拓展创意化工程。整合“西湖创意谷”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文创产业集聚区和文创精品。(玉皇山)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占地2000余亩,分布着25万平方米的创意办公建筑,可容纳1万余名专业设计人员和8700余名管理服务人员,已有浙江南方设计院、思美传媒、毛戈平形象设计学校等30多家企业入驻。该园区定位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主要的建筑、园林及景观项目设计基地,杭州乃至浙江地区主要的建筑信息发布中心、高端建筑设计人才培训与储备中心、建筑博览与旅游观光的综合体”。
三、做足“三绿”文章,发挥“绿色引擎”实效
一是放大绿色:生态品牌叫响全国。该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态垃圾房118座,在全市率先推行油烟净化装置专业化运行维护和油烟职能监控,探索太阳能楼道灯、太阳能语音垃圾桶、中水回收利用项目等低碳环保设施应用,把生态、绿色、环保理念植入楼道、街巷、公园之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湖滨街道推出的“垃圾分类实名制”、“会说话的太阳能垃圾桶”、“低碳也时尚”等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浙江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用好绿色:“山水绿”变“产业绿”。该区依托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2009年,该区新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占招商总数的80%以上;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41个;结合创新型城区建设,构建科技创新的产业、能力、服务三大体系,列入科技发展计划的技改项目11个,投入2.2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4个,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7.5%,利税同比增长43.3%。
三是呵护绿色:营造美好“生态家园”。辖区居民生态意识不断加强,辖区单位均签订同创共建协议,相继开展“绿色奥运,环保我先行”、“素质促清洁,文明脚下行”等文明行为教育实践活动,如青年路社区居民自己制作“创建全国绿色社区”专题片,东平巷社区开展创建“低碳生活日记”、“绿荫楼”、“绿色小花园”活动,吴山路社区举办“环保绿色社区邻居节”,等等。目前,该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医疗废物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均已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