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盛会、梦想生辉 “韵味杭州”2023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3-05-29 08:33:26 星期一  来源:杭州网

5月27日,为期4天的“韵味杭州”2023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圆满收官,471名残疾人运动员完成了男子田径与女子田径共计159个小项的激烈角逐。

471位运动员的荣耀时刻

虽然时光如露亦如电,四天的赛事转瞬即逝,但仍有许多精彩瞬间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中。春风得意马蹄疾,开赛首日,出生于1995年的杨志文就以13秒12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00米T63/T64决赛的冠军,并打破了自2019年8月尘封至今的国内纪录——15秒36。他0.188秒的反应时忽略了杭城近日忽冷忽热的气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开赛日的下午,男子铅球F40的决赛中,出生于1990年的王伟与一众选手相比已不算年轻,同台竞技的上海小将钱江涛甚至只有19周岁。犹如那句在竞技体育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所说的那样——10.10米的成绩逼平同项目国内纪录,王伟的名字同样是当日最好的赞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最具运动精神的比赛发生在第二个比赛日,细看男子100米T34决赛的成绩表可以发现,所有参加比赛的选手——武泽远、严彬、庞亿新、黄子健、王鹏的成绩后面都有“PB”的英文字母,这代表每位选手都跑出了自己最好的个人成绩。

再见少年拉满弓,不惧岁月不惧风。如果用一个成语形容第三个比赛日,那么一定是“全力以赴”。男子100米T13决赛,所有的8名选手均跑出了个人的最好成绩,但第一名只有一位——黄立新以10秒73拔得头筹。

用专业与真诚保障赛事

这几天的杭州,开启了“闷热模式”,增加了选手们的参赛难度,也考验着黄龙的运营团队。

25日下午2点,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有一名正在黄龙体育中心训练场赛前热身的海南队女运动员突感头晕、四肢无力情况。训练场FOP及医务室的医护人员启动了急救转运流程,按照赛前的医疗急救转运模拟演练路线,迅速将运动员转至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运动员经定点医院绿色通道紧急处置后,生命体征平稳,身体状况恢复良好。

这几日的比赛,还有一群忙忙碌碌、来回奔走的蓝色身影。他们是来自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为本次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服务。第一检录处,刘琦园和同学们举着牌,带领运动员们入场,还练就了一双“利眼”,提醒运动员别好固定号码牌的曲别针,赛前提醒他们系好松开了的鞋带……“这次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志愿服务工作,从流线到礼仪的方方面面,我觉得都要服务其他比赛更细致,比如注意更多的礼仪,提供帮助时还要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提及志愿服务,场馆引导接待领域的志愿者项成豪感慨良多,“前期虽然经过了一些培训,但与实际情况还是有一些差别,总的来说,就是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细致入微的服务,为他们提供服务。” 刘琦园、项成豪只是这次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身着“志愿蓝”的他们,也成为黄龙体育场的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有爱无“碍”,黄龙踩平了每一个1-2cm

无障碍设施,体现黄龙温度。在场馆穿梭的亚运专线、轮椅辅助维修站、含盲文版和语音播报功能的信息折页、带有自动门的流动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升降梯……都是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的“标配”,甚至还将每一个1-2cm的高差都考虑在内。

省黄龙体育中心副主任沈剑表示:“为了更好保障杭州亚运会及亚残运会的赛事保障服务,场馆针对特殊人群作了硬件上的提升。此外我们还在看台区专设8个无障碍席位区域和若干个无障碍包厢,同时可容纳100多位使用轮椅的观众到场观赛。”

“考虑到运动员及随行人员的通行需要,黄龙体育中心在亚运专线落客平台、训练场等地均设置了比例为1:12的无障碍斜坡,高差都在30厘米以下,他们自行操控轮椅就可以上坡;还制作了二三十块1-2cm的斜坡板来解决部分空间的细微高差问题,铺设在运动员和观众必经地,例如医学分级室入口等,为参赛选手提供最大的便捷,”省黄龙体育中心场馆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还会认真检查坡道板和门槛是否有缝隙,坡度板是否固定到位、是否发生位置偏移。一开始检查,我们人手一把尺子,一个个去衡量每个台阶的高差,后来检查的多了,用脚踩一踩就能知道,高差是否需要使用坡度板。”

在第二检录处附近,一排智能无障碍卫生间格外引人注目。卫生间内布局黄龙体育中心在体育场新增了28个临时无障碍卫生间,没有台阶、自动门、防滑坡道、安全扶手……还配有触手可及的紧急呼叫按钮。为了方便盲人运动员,卫生间入口放置盲文地图,通过一张小小的图展现空间布局,方便他们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作为杭州亚残运会前一次重要的“练兵”,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从软、硬件着手,从细微处提升无障碍服务与保障,为参赛选手提供最优质的参赛环境,也要为场边的观众,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观众营造更为优质便捷的观赛体验。

作者:记者 王川 编辑:方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