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新春走基层】 20.5米长卷飞舞的笔墨情趣背后是美好生活的奔头
发布时间:2025-02-07 16:10:57 Fri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年初五上午11时,在记者家乡县城(陕西永寿)的中心广场上,一向低调内敛还有些许害羞的老书法家宋德平,拧不过儿子、孙子孙女的软磨硬泡,全家人一起拍了一张大合影。

宋德平并不是对合影抗拒,而是对晚辈要带着他的一幅20.5米长卷书法作品有“异议”。在他看来,县中心广场是政府部门举办大型集会活动、仪式的地方,比如入伍新兵欢送仪式、统一战线工作成果展等,场面盛大而庄严;同时,这里也是老百姓散步、健身、跳广场舞的休闲娱乐空间,是大家茶余饭后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在这样的地方拍合影,他觉得太过张扬,撞见熟人难为情。

当天,天气预报显示气温为零下6摄氏度,而且风挺大的,似乎是老天爷在帮忙“清场”,广场上走动的人寥寥无几。就在众人徐徐展开长卷准备拍照时,一阵大风袭来,众人顿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画卷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情急之下,宋德平急中生智喊大家一起“蹲下”,飞舞的长卷立刻安静了下来。还好,这风虽然调皮捣蛋,但也懂得分寸,很快消散了。

宋德平介绍,长卷是他在2023年上半年内完成的作品,下半年完成了装裱,为之还专门了个古色古香的木盒子。

长卷长度20.5米。长卷由大小19篇古散文诗词合成的,有《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逍遥游》《出师表》《兰亭序》《爱莲说》《陋室铭》《沁园春 雪》等。共计5785字数。分别以行楷、行草和隶书完成的。

“平时书写的小篇中挑选了些拼接装裱的,没固定的书写时间,若按累计时间算,也可能用不了10天。”宋德平告诉记者,“中间也有写错过几次,比如,别字或者掉字、加字,凡此种种错误都要重写。所幸,整个书写过程,就错了三次,重写了三次。”

“静下心来,写起来也是非常快的。”宋德平一边收长卷一边说。

“创作这件长卷的初衷是什么?”记者问。

“一辈爱好书法,给后辈留一个可以长期保留的东西作纪念,所以,就以经典的古散文和毛主席的词为内容书写,以示后人学习。长卷的标题比较随意《笔情墨趣》……”

宋德平系1948年12月出生,咸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永寿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永寿县老年书画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书法展并获奖,不仅登上过报刊,还被多家机构、名企老板及各地爱好者收藏。

宋德平的孙女说,爷爷从小就爱毛笔字,每天都要写,写字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爷爷写的书法作品,一张一张累积起来,应该有三个姚明高!”宋德平已上大学的孙子补充道。

“嗯——哦——差不多!”宋德平老人听了这句,先是否定,短暂思考后才道。

“其书法立足传统,功力扎实,有柳骨颜筋之意,又有厚重雄劲之韵,给欣赏者如缠绵老酒之享受,又有如沐春风之快意。”书法同行这样评价宋德平的作品。

另据一位熟悉宋德平的同行介绍:“他对《多宝塔》《玄秘塔》《曹全碑》等碑帖用功尤甚,退休后,又对《集王羲之圣教序》《书谱》《蜀秦帖》等潜心临习有独到见解。”

“爷爷还特别热衷于公益活动,特别是退休后这几年!”宋德平的孙女说,“爷爷参加公益活动,从不挑三拣四,大大小小来者不拒,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就以书法作品助力疫情防控。省市教育系统和文联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他年年参加,风雨无阻,现场挥毫泼墨为师生送精美书画作品。与书画爱好者交流如何突破自我,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睁眼、闭眼都是字!夜里,爷爷已上床躺下了,脑子里突然就琢磨了个字,想着想着又会爬起来写一下。”宋德平的孙女快人快语,“散步、逛街、旅游,但凡眼睛所及的书法作品,对联、摩崖石刻……爷爷都会驻足细看,学习琢磨字的结构、造型,边走边想,有时走过了,还要回来细看,新颖的、有意思的,还用手机拍下来……”

“王羲子圣教序里面有个‘崇高’高的‘崇’,我平时写法工工整整,但王羲之笔下的这个字是斜的。上面结构往左斜,下面往右斜。细细品味,虽斜着,但字整体结构看着很稳,且与众不同,超凡脱俗,十分有味道。”眼见孙子孙女接不上话,宋德平就开始慢慢回答,“日常中和书法同道交流切磋时获得的灵感,可能是一幅成型的作品,也可能就是一个字,想写的时候就写,哪怕上床睡觉了也会起来写……”

宋德平除了爱书法,还喜欢乐器及乒乓球、木工活,他儿子拿出笛子和秦琴调试后,老人熟练地演奏了起来。

“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宋德平嘴角噙着笑意,微微低头,目光透过老花镜的上方。突然,他感慨道家乡的变化。“交通出行变化很大。过去,出门基本靠步行,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那绝对是众人羡慕的对象。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意味着拥有了极大的便利和自由。而如今,驾车出行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后来,‘村村通’工程让公交车通到了各个村庄,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但那时,人们出行最担心错过发车时间,常常需要提前到达车站或发车点等候。现在,人们的烦恼变成了找不到停车位,大街小巷、路边院落,几乎都被各种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

“文化生活的变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虽然热爱书法,却面临着极大的学习困难。当时,字帖非常稀缺,很难买到,我只能从报纸、画报上剪下那些自己认为好看的字来学习。这种艰难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学书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而现在,走进书店,各种字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各类书法书籍、书法教学视频触手可及。如今的书法爱好者们,从一开始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接受系统、专业的指导,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家乡的这些变化,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见证者,宋德平深感自豪和欣慰,也相信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新闻延伸

记者从永寿县人民政府杨孟珠县长的2025年新春贺词获悉,2024年,全县财政收入增长59%,税收占比达 7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3%。投资3.35亿元,实施了6类教育提升项目,城乡教育资源更趋均衡;新增一批先进医疗设施,全县诊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作者:记者 李建刚 图/文  编辑:首席编辑 张晶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