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奔赴新征程丨翁文杰: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西湖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28 14:45:00 Mon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苏轼有言:“杭州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西湖之美,承载着江南文脉,寄托着文人情怀,在世代匠心的传承守护中,西湖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近瞰灵隐飞来峰石窟造像,触碰千年岁月,泛舟于西湖之上,领略氤氲山色,听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翁文杰将西湖的故事娓娓道来。

传承好西湖的世界遗产价值

打好遗产、宋韵、爱情、展示“四张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翁文杰介绍,西湖将重点聚焦精神富有、文化共富,打好遗产、宋韵、爱情、展示“四张牌”。

穿梭在飞来峰造像群,山秀洞奇,怪石嵯峨,每一处造像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西湖一直以来坚持“守正创新”,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几年,我们持续对保俶塔、岳王庙、于谦祠等一大批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与国内敦煌、北京,国外意大利维罗纳古城、法国阿维尼翁断桥等世界遗产地之间开展交流。”翁文杰说。

在“宋韵”文化传承方面,西湖启动了南宋皇城遗址核心区块的考古勘探,对苏东坡纪念馆、钱王祠等进行了提升,还推出了中秋拜月、八卦田皇家籍田礼祭等宋韵主题活动,下一步,还将打造宋韵文化展示中心,加快打造宋韵文化高地。

西湖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浸染,更有爱情的见证。如今,西湖已完成“爱情诗路”区域提升、长桥公园和万松书院相亲广场提升改造,西湖爱情文化正逐步成为杭州文化输出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为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西湖每年还推出不少于30个精品展览,西湖博物馆总馆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湖的“水下森林”

让西湖生态系统更加健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翁文杰表示:“我们将积极学习和贯彻好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做深做透‘山明水秀’的文章。”

万顷绿野,碧水荡漾。翁文杰拿起手中苦草说:“我手上的这种草叫苦草,是西湖‘水下森林’沉水植物的主要品种之一。今年,我们在茅家埠、长桥等湖域扩繁了像苦草这样的沉水植物近一万方,让西湖的‘水下森林’越来越繁茂了。”

西湖“水下森林”不仅能固定住湖底的淤泥,还能吸收湖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同时提高水体溶解氧和透明度,此外给水中生长的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翁文杰说:“目前西湖水质达到Ⅲ类水,水体平均透明度从约40厘米提高到当前的85厘米,在小南湖等区域甚至达到200厘米。”

运用工程化手段,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优化组合,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它们在大自然的规律下演化,恢复健康天然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西湖生态修复的“秘诀”。

景区还立足优势平台和专业力量,开展了六大类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累计开展调查225次,共调查西湖景区陆生高等植物1223种、陆生脊椎动物238种、水生生物250种、大型真菌77种、昆虫1353种,西溪湿地陆生高等植物770种、陆生脊椎动物161种、大型真菌41种、昆虫1044种,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西湖是人民的公园

打造全民共享的生态空间

翁文杰表示:“西湖是世界遗产,是广大市民游客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市民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持续打造好“水下森林”,做好周边污染管控,同时在绿色低碳出行上做足文章,保持西湖水质稳定性,打造全国城市类湖泊治理的标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及运用,营造环境优美、生态稳定的栖息地,同时让市民游客身处西湖,在不同季节都能感受到别样的生态之美。

传承西湖“天人合一”理念,做好文化自信的深度传播,使西湖成为提升百姓素养的平台,让西湖这颗“人间明珠”始终光彩夺目,普世共享。

作者:记者 王潇雨 摄像 闫雨婷 摄影 骆一格 视频 林舒然,部分图片来源 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布已获许可)  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