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填报高考志愿不要再找机构!“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双高论坛”中多名专家道出原因
发布时间:2021-05-23 16:40:06 Sun  来源:杭州网

大学需要怎么样的学生?需要怎么样培养人才?

今天,浙大城市学院举行了“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双高论坛”,省内几十所高中的校领导齐聚,一起听教育专家说,一起交流怎么样做。

如何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

很多浙江人认识林建华,是因为他当过浙江大学校长,后来又当了北京大学校长。现在,他是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今天,他作为论坛的首位发言嘉宾,他提到了教育的核心是解放心智,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创造力而非获得思维及创造力的限制。

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现场,林建华用最近关注到的一个中国北大、清华参与,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一起做的关于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调研报告,跟参会者进行了分享:参与国家各选了近万人做这项跟踪研究,考察调查者以数学和物理为主的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在中学毕业进入大学时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最好的。在做二年级、四年级的跟踪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学术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没有降多少,但是到了四年级,只比较批判性思维,发现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降不少,下降是很显著的。相比较而言,美国学生经过四年教育之后,它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显著的上升。

在林建华看来,这个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却真实反映出了中国以应试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导教育体系并没有真正释放学生的内在潜力,也就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想要释放潜力,教育部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张绪培说,那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懂自己。他提到,他曾经听过不少老师的课发现,老师在授课中急于解题、急于将解题的技巧教给学生,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不断地记忆,记住这些应试的内容。

上好三堂课帮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懂自己,在张绪培看来,那是一个在选择中不断调整的过程。

张绪培说,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目的是要给孩子终身发展给打下基石和烙印,也就是提高素养;让孩子有选择地学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让学习行为真实发生,这样才能从知识层面的学习上升到素养提升。这样一来,对于老师来说就是带学生进入学科,让他们知道、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 对于校长来说,就是要消灭“陪读生”,让每个学生每一天都有收获。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给出了一个“治标办法”——上好三堂课:升学课、体验课、预习课。他建议大学老师要努力为学生的最后一份职业而工作,而不是为学生的第一份职业而工作。他说,学校接下去将改变本科第四年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会深度与企业合作,在真刀真枪的实习中找到短板。

在罗卫东看来,现在不少学生对于大学读什么专业是迷茫的,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也是不清楚的。面对全国2700余所大学、750余个专业,有38万余种选择,越发无从下手去选了。

浙江新高考改革后,一个学生能填80个志愿。很多人会说,填这么多志愿太多了,不知道怎么填。事实上,与38万个选择来看,80个志愿并不多。

与孩子一起填报志愿共同选择

15天之后是高考,高考之后是填报志愿。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应朝帅在现场“拜托”各高中校长一件事——有一支懂志愿填报的教师队伍,不要让家长们再去花高价钱找所谓的机构专家去填报志愿了,并且在现场简单地“传授”了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

应朝帅说,所谓的机构专家填报志愿,都是利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站上的信息”倒卖“给家长、考生。这些信息包括录取时间、志愿填报公告、录取进程安排、高考志愿填报百问百答、前三年在浙招生所有学校专业投档录取情况。“这些机构的专家就是比比大家勤快一点。”

为什么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填报志愿呢?林建华论坛上分享的一个故事又恰好给出了解答。他说,北大从2001年开始,对“元培计划”进校的学生不设专业,而是让学生在进校学习中选择能够感兴趣的专业、能够终生从事的专业。他在与那些毕业生交谈过程中得到学生最大的反馈是学生感谢北大给予的选择专业权。有不少学生告诉他,当要做出选择专业的那一刻,他们会去主动去学习很多东西 ,包括与老师交谈,要知道接下来面临着选一些什么课;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某一个专业,评估适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感不感兴趣,最后选定了之后下定决心去学习。选择,这个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学习、一种训练,因为选择是非常艰难。而学生也能在选择中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

作者:记者 张晶  编辑:徐洁
今天,浙大城市学院举行了“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双高论坛”,省内几十所高中的校领导齐聚,一起听教育专家说,一起交流怎么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