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原创- > -原创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郑杰建议:打造城市“智慧芯” 地下管廊也要信息化
发布时间:2017-03-06 17:15:17 星期一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城市居民经常这样的困扰:暴雨来袭,地下水突然倒灌四溢;道路开挖,惊现煤气管道挖断事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下管廊是一个城市运行的心脏,提升地下管廊管理水平实有必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建议:打造城市“智慧芯”,加快推进城市智慧管廊建设。

郑杰介绍,地下综合管廊即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当前,智慧管廊建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很早就已在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各国普遍成立专业部门,开展多功能网络化运营,并推广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部分国家还建设智慧运维平台,实现了实时智能监控。

我国管廊信息化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至2011年,许多城市相继引入了动态管线管理机制。近几年来,我国的管廊建设处于强化管道能力逐步向智慧管廊建设演进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地下管线建设中得到逐步应用。

当前,我国政府对推进地下管廊智慧化发展日益重视。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城市要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我国各级政府在智慧管廊方面已经开始各种尝试。2016年4月,贵安建成国内第一个智慧管廊系统管理平台,2016年12月,上海建成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其顶部设有“轨道巡检机器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管廊内安装燃气浓度探测仪,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燃气管道的泄漏、破损等情况。

“但是,当前我国管廊建设尚存在多方问题,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行政执法分属不同部门,而这些管线建设中又涉及水务、燃气、电信等在内的几十个单位,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状况。”郑杰表示。他尤其着重列举了管廊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难题:“智慧管廊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新型技术,我国目前的集成水平仍然较低,传统作业方式需要升级换代;多部门、多种管理体系使得系统对接复杂,数据难以融合;此外,地下管线信息属于涉密信息,地下管线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利用。”

郑杰表示:作为城市运行的心脏,当前的城市管廊建设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提升管道能力,在此过程中,提前、全面、妥善地做好城市管廊的规划和管理,加快推进城市智慧管廊建设。为此,他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加强城市管廊的集中管理。首先,要推进城市管廊的综合治理。这方面,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2016年11月,浙江全面启动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专门将整治“线乱拉”问题作为6个专项行动之一,对全省1191个乡镇(街道)的传输线缆和入户线缆进行集中整治;其次是要强化管廊运营的统筹协调,建议参考美国的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智慧管廊综合管理委员会、智慧管廊安全管理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实现管廊、管线管理一盘棋;再次,要成立综合管廊行业协会,引导各管线权属单位、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赢。

二是要加强城市智慧管廊的顶层设计。要尽快编制综合管廊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管廊信息化支撑系统的建设指导意见,加速提升管廊建设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投入。建议政府牵头实施“1+N”的基础设施建设,“1”是指的打造全国性的智慧管廊专网,实现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专线互通,“N”是指推进各类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包括管网智能监控云平台、管网信息地图、智能预警和报警系统、巡检系统、事故诊断与事故仿真模拟系统等。同时,加大管廊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投入,引入云防护等新型安全防护手段,保障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安全。

作者:通讯员 邵书杰 记者 陈焕  编辑: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