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在挖番薯。
杭州网讯 跟着引导员学习辨认各种传统的农耕器具、报名参加校园农作园里的农耕大赛、和同学比赛谁挖的番薯质量好、第一次体验在土地里拔萝卜……
在刚刚过去的这几天,留给浙江农林大学大一学生小景的,除了淅淅沥沥的秋雨,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雨歇时分,参与学校组织的秋收农耕活动。
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专门提供给学生农作的小农场,师生们将之称为学生农作园。从11月中旬开始,一系列以秋收为主题的校园劳动,在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农作园里进行着。
近千名师生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分别参加了挖番薯大赛、拔萝卜、收青菜、收大豆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秋收活动,在劳动中传承农耕文化、体味收获的幸福。
挖的不是番薯是快乐
得知学校组织挖番薯比赛,大一学生刘晓燕特别兴奋:“我老家虽然在农村,但是从小到大基本没有参加过真正的农田劳动,真没想到,到了大学里还有机会和同学一起挖番薯,感受秋天收获的乐趣。”
“没想到番薯还有这么多品种,红的、白的、黄的都有,不少品种是我以前看都没有看到过的。比如说有一种紫薯,个子虽然很小,但是身材长得特别好,为了保证它完整的出土,我们可花了不少的劲道。为了不伤害它,我们只能用手刨土,因为下雨的缘故,泥土很泥泞,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帮助它出世!”
同样参加挖番薯大赛的大二学生姜秋秋说,任何一个收获,大家都像是挖到了珍宝一样,劳动收获的快乐是无法被替代的。
除了挖番薯比赛外,拔萝卜、采收青菜等活动,也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热捧,有的学生甚至现场就”啃”起了萝卜,整个农作园成为一场欢乐的海洋,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辨认农具中感知农耕文化
在农作园入口处,有一个占地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了数十件中国传统的农耕器具。风车、打稻机、镰刀、蓑衣、石臼、锄头……这些在城市里已经成为稀罕物的传统农具,不仅吸引了90后大学生的关注,很多年长的大学教授也睹物思情,想起自己年轻时参加劳动的场景。
“我曾经在姥姥家看过风车,这种风车不是用来发电的,而是通过摇动手柄,产生大小不同的风,从而实现将稻谷中的稻草、空壳吹走的目的,这样可以把饱满的谷粒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