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日前,三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了肺动脉支架植入术,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为此类介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也为更多的先心病患儿带来了福音。
据了解,我国每年有15-2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其中肺动脉狭窄的病人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4.4%。此外,在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后也可能出现继发性肺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肺动脉狭窄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情况,受肺动脉狭窄困扰的患者会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这不仅会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治疗肺动脉狭窄的传统方法,此前主要有心外科开胸手术和心内科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心外科手术存在着对患儿的二次手术创伤,而心内科介入手术也缺乏专用于肺动脉的支架,需要采用其它类别的支架替代。”浙大儿院心内科汪伟副主任医师说,特别是用于心内科介入的支架仍目前仍存在局限性,如柔顺性差、支架轴向收缩率大等问题,会因此增加操作难度,无形中导致患者手术风险增加。
不久前,国内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全球范围内研制出了首批钴基合金材料的球囊扩张型肺动脉专用支架,这种支架是针对肺动脉结构特点设计的,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显影性好、强度合适的优点,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需求。
8月底,两位4岁患儿、一位15岁的患儿在浙大儿院心内科接受了肺动脉狭窄介入手术。为保证首次手术的顺利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伟主任的全程参与指导。在浙大儿院心内科汪伟副主任医师、傅松龄副主任医师的共同努力下,历时8小时成功完成了省内首批患儿的肺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也标志着浙大儿院心内科正式启动肺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术项目,填补了省内儿科心内科学界的历史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