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封泥,古代文化历史上扮演着神秘的而又重要角色。5月8日起,邀您一起相约西泠印社美术馆,揭秘古代封泥的真相!
西泠印社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的主要代表,与封泥有着天然的传承和亲情。展览汇集了国内一流藏家提供的封泥精品四百余件,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展示方式,通过“封泥之谜”、“封泥春秋”和“封泥艺术”等方面,系统地全面地再现战国、秦代、汉代制官、地理、文书、玺印、书法等方面的信息和成果,是人们进一步了解战国、秦代、汉代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原始资料。
此次展出数量之多,品相十分完好,钤盖内容清晰可见,是从封泥发现至今最为全面的一次展览,体现了非常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也难得一见,实属难得。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特为展览赋序。
而西泠印社美术馆也非常荣幸举办全国,乃至全世界首次以古代封泥原形为主体的展览,这将成为见证我国封泥发展历史及兴亡的重要篇章。并十分感谢藏家,用自己多年的心血把这些残缺不全的历史碎片拼接起来,免费让大家参观欣赏。
主办单位:西泠印社美术馆
承办单位:杭州书画社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5年5月8日-2015年5月30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32号4层西泠印社美术馆
高陵-秦 内史之印(傳高陵出土)
高陵-秦 外樂(傳高陵出土)
高陵-秦 高陵左尉(傳高陵出土)
樊侯相印(傳平輿出土)
不妨来简要了解一下封泥的使用及发展史:
封泥是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的主要使用形式,当时还没有纸,也没有印泥,为防止非法启封,对需要保存或密封保护的物品或简版文书,用绳捆扎或用笥囊盛装之后,在绳节上或封口处用粘土封缄,并在上面用公私印章抑压,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它使其他人无法不留痕迹地随便开启,从而起到对封护对像的保护和保密的作用。
传世的文献中对封泥使用的记载较多,封泥作为一种普遍而即时的封缄手段,其保护、保密的目的一旦达成,便被当作垃圾丢弃,外加封泥质地不耐久存,遇潮湿便化为泥土,所以在使用繁盛的先秦两汉时期所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封泥都无法完好留存。而在三国魏晋之后,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封泥逐渐消失。且封泥是清代农人在耕作时偶然发现,而非科学发掘。直至1904年吴式芬、陈介祺编《封泥考略》出版,封泥的学术价值才为世人所重。
古代封泥上的文字资料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能反映出繁复的职官系统、郡县制度、地方机构、档案保密制度、宫廷文化,以及军事、农业、工业、商业等状况。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有序整理,将对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封泥的艺术价值和创造精神价值
一是让文物艺术价值得以弘扬。秦封泥文字再现的是秦代的挺拔多姿小篆书法艺术,是秦代标准文字的原始记录,体现出秦斯小篆的“整体端庄、纤劲秀丽”特点,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是让文物创造精神得以传承。用泥块作为竹简木椟文书的封底,然后由不同级别官员用自己的印按捺封缄,“以检奸萌”,这在古代本身即是艺术创造,迄今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封泥可以说是最早的最成熟的封缄形式。尤其是用泥更有一定的讲究,有“紫泥”、“青泥”和“黄泥”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