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的说法没有了,现在只有学考。学考不仅是对学生基础学习的考察,也作为高考总成绩的重要部分。”杭师大附中的校长办公室董老师如此评价会考的离开,学考的到来。 9月19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高考成绩中除了语数外三门成绩,还包括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技术7门中3门的学考成绩。学考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备受关注。
7门中选3门 学生选择空间更大
7门课程每年两次学考,分别设在4月和10月,每位学生有2两次机会,以其中3门课程最好的成绩作为高考成绩。以前的文理界限没有了,学生可以选择文理科中任意3门搭配,选择性更大,不再为其中某门拖后腿而烦恼。
绿城育华学校校长助理刘老师介绍说,学校会建议2次学考中,第一次学考作为基础考试,第二次学考可以作为高考冲刺深入学习。这样学什么,不学什么,学多少更有计划性。
学生的选择变多了,老师会不会陷入“不被选择”的尴尬地步?
绿城育华的刘老师表示,学校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所学的科目,高考科目学习3年,其他科目学习2年。很多孩子会更倾向于选择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科目,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可能会选择少一点。第一学年会学完全部学考的课程,高二以后会出现科目空缺的情况。
“不过这个不会影响到老师,因为我们会安排选择人数较少科目的老师到其他年级任教,或者通过安排选修课程的形式弥补空缺。这个时候,与传统教学不同,年级之间的界限不在那么明显,老师的流动性更大。”刘老师如是解释。
杭师大附中:职业生涯规划提前 教学、实践两手抓
学生选择增多的同时也需要他们在高一就开始探索职业方向。高中学校在这方面也可谓费尽心思,良苦用心。杭师大附中规定,高一新生刚入学就要进行一次职业性向测试来确定适合学生的职业倾向。
“学生的职业倾向可能会有变化,加上学生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对职业的认知,所以我们也安排了企业体验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行业。”杭师大附中校长办公室董老师说。
杭师大附中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到正式课程中,每周有1课时。另外,学校为每位同学配备成长导师,成长导师不仅帮助学生缓解生活和学习压力,同样起着职业指导老师的作用。
就在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出台的同天下午,杭师大附中安排了美国费尔蒙特私立学校的资深升学顾问乔纳森先生为全校成长导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
绿城育华也有这样的成长导师,不过他们叫“虚拟导师”。在社会实践上,学校还安排学生去企业单位长达一周的社会实践,经常也会邀请各界专家来校做报告。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听课,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刘老师提到,家长也需要与孩子一起探索职业方向。
绿城育华:学考外语仍然以英语为主
此次改革中,外语考试不再局限于英语,而是包括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各种小语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来选择。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早在6年前就设置了德语课程,选科人数占外语课程中的20%。而其他法语、西班牙语等也设置了2-3年,可谓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如果作为高考成绩,学生会选择英语,其次是德语。其他外语只能作为兴趣和深造学习。”刘老师说。
但是并不是所有中学都像绿城育华一样设有众多外语课程,杭师大附中目前的外语课程仍是英语,学生对其他语种的需求并不高。
“我们的外语课程是依据中考而来的。中考只考了英语,所以我们必修只设置英语课,其他外语学习,大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董老师认为,中考外语考试改变了,高中的课程设置才会顺着改变,并表示目前杭师大附中暂不设其他语种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