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什么是社区?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社区作出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从最早提出社区这个名词到如今,社区发展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中国也经过了30多年的积极探索。今天上午,一场名为“社区发展与中国实践国际交流会”在杭州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0多位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各高校30余位专家学者、国内18个区(县)市的社区建设负责人齐聚西子湖畔,围绕国内外社区管理服务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行经验、学术交流。
社区事务应该让更多的居民参与管理
在很多中国老百姓的习惯里,社区就和以前的居民区一样,大家有的还把社区主任习惯地称呼为居委会主任,近年来,随着社区作用的日益体现,社区不是居民区的观念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说,以前我们管理社会主要依靠大大小小的单位,从街道,再到居委会,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大大弱化了,不能单纯依靠强化政府管制或控制,所以城乡社区就是新的载体和平台。
社区的每一项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都跟居民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所以社区管理的好不好,服务周不周到,居民群众都非常关心。
王金华认为,要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样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越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社区也是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有效平台。
社区服务由单一走向多元
杭州的上城区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和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的所在地,也是国内基层民主建设起源最早,并较早实现社区建制全覆盖的城区。作为杭州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说,杭州的社区治理代表着新形势下的一种新趋势,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各种组织的优势,使它们形成合理,共同管理社会和社区公共事务。
上城区委书记陈红英作为今天现场交流唯一一位地方管理的实践者,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陈红英认为,如今,政府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发展经济向民生服务转变,社区则毫无疑问是区一级政府职能转变最直接和集中的体现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多样化以及居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使百姓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逐步增强,社区治理由管理走向自治,社区服务由单一走向多元成为了必然。
杭州上城模式值得推广
在延续“历史第一”的同时,该区积极争创“现实第一”,上城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区“十大服务网络”,2009年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又在上城区建成开馆,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又一个展示社区建设的“窗口”,2010年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被民政部列为中国和谐社区建设实践与创新的“上城模式”。
近年来上城区作为基层政府,建设具有上城区域特色的社区建设新模式——即共建、共治、共享的复合服务治理模式的经验,和2012年正式开始实施的居家系列惠民工程,交流会上,专家们也一致认为,在吸取上城经验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推进上城社区服务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