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杭州人总喜欢把小路说成是小巷,在杭州人的心里,提起小巷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作为杭州历史最悠久的上城区,这里的小巷在岁月的长河中,目睹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几代人的幸福生活。
“杭网议事厅”特别邀请到了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以及上城区各社区的主要代表,围坐一堂,一起来聊聊小巷那些事。
上城小巷浓缩了浙江的历史文化
提起小营巷,老杭州人一定不陌生,这可是全国唯一一个毛主席视察过的街道。时间回溯到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并对小营巷的卫生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从那一天起,小营巷成为了全国爱国卫生的一面旗帜。
其实不止是小营巷,在上城,每一个小巷都有属于它独有的文化,别样的历史。河坊街上的蔡官巷是才女林徽音的出生地;大塔儿巷是戴望舒笔下《雨巷》的真实原型;方谷园2号是钱学森的旧居……
用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仲向平的话来说,上城区集中了整个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主要江南名巷,这些名巷又浓缩了我们杭州,乃至浙江的历史文化。走进上城的小巷,犹如翻开杭州一幕幕历史的画卷,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引人入胜。
积极的保护态度创造小巷“活态”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小巷除了保留旧时代的古建筑以外,正在一步步的改变中,这些新改变也为小巷注入新的活力。
御街二十三坊是今年上城区重点打造的小巷。紫阳街道太庙社区的林渭龙书记表示,通过“危改、平改、背改”挖掘社区的人文历史底蕴,特别是对十五奎巷、紫阳书院,这些响当当历史文化旧址的打造,让在地居民更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通过挖掘老故事、老物件,唤起老百姓记忆深处那些动人故事,让百姓回归最惬意的生活。
50多年的摸索,小营巷在打响传统爱国卫生品牌的同时,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走出了一条从消灭老“四害”到治理新“四害”,从环境综合整治到全民健康教育这样一条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发展之路。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卫生委员金凌表示,小营巷的改造,更重视时代特色,结合红色文化和健康传统,打造小营巷的红色精神。
与西溪、河坊街的改造方式不同,现在的小巷改造是动态的、发展的、传承的。上城区的五柳巷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大部分保留原住民,少量搬迁的方式,将世俗民情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延续。“河边寻烟柳,小巷访画桥”,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仲向平认为,这样的整治方式,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积极的保护态度。创造新老杭州人“活态”的生活方式。
新老杭州人共同演绎小巷的新故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其实,江南的小巷亦如此,那是诗情画意的桃花源,摇着小船穿过弯弯曲曲的流水。从渡口上去,那便是梦中的天堂。
孙新宝阿姨生活在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已经有30几年了,“平日里都不用到西湖边去了,在家里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在蓝天的衬托下,小区里五彩的花艺盆景让人赏心悦目。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小区环境,给居民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幸福的生活,健康的体魄。“我们真的感到非常的幸福,也非常的幸运。”孙阿姨说。
生在上城,长在上城,如今作为南星街道玉皇山社区副主任的徐月英一直都生活在里太子湾。在他眼中,里太子湾最让人称道的就是邻里之间的融洽相处。“如果我们有事出去,门都不用关,边上的邻居都会帮我们看着。下雨了,还会帮我们把晒在外面的衣服收好,”这就是老巷的特点。如今虽然里太子湾早已焕然一新,但这些老传统从未变过,“虽然环境变了,但大家依旧很熟悉,如同家人一般。反正喊一声,大家就都过来了。”
对于新杭州人倪福梅来说,8年的小巷生活,让她感受到了杭州的温暖。“杭州就是我第二个故乡,而社区就像是我的娘家一般。”8年前,倪福梅刚来杭州,在社区的帮助下,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倪福梅说:“只要社区有活动,他们都会叫上我们这些新杭州人。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很温馨。”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居民曹执中老人对孔庙有一种别样的喜爱。“走几步就到了。平日里没事就可以去感受下孔子所讲的道德,带着孩子们去听一听,学一学。”在曹老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