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以来,重庆多条线路的公交车身上出现了“重庆42℃,利川24℃”、“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等广告语,推介利川旅游资源。没想到,一个“靠”字引起极大争议。重庆市工商局要求迅速撤换该广告,而利川则坚持认为没有恶意。(见7月8日《重庆晨报》)
继一座“叫春”的城市之后,炎炎夏日,西南边陲的另一座城市也轰轰烈烈地加入到“叫春”队列中来。夏日炎热,心烦意燥这无可避免,“我靠重庆(火炉)”这句话,让人看了之后,确能聊解心中烦闷之气。宛如一阵晚到乍起的春风,霎时就吹遍大江南北。不可否认,就像大多数网友所说,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营销案例,只要是这股“春风”拂过之地,人们都深刻的记住了利川。
假如,这句话是出现在网友跟帖的相互调侃和吐槽之中;假如,这句话出是出现在好友聊天的急中生智里;假如这句话是出现在微博里,出现在郭德纲的相声里,我一点都不会感觉到奇怪,毕竟这只是娱乐而已!但是它偏偏是出现在了一个城市的广告宣传语里,出现在了一个城市多条公交车身上,这就不得不让我心里产生一种莫名奇妙之感:“叫春”——已经不是一群人的“叫春”,而是一个城市公开的春心荡漾;“我靠”——不是几个网友的发泄吐槽,而是一个城市悲催的呐喊。
“我靠重庆”的广告语,又一次挑战了我们社会文明的底线。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民娱乐的狂欢时代,看那一个个选秀节目风生水起,看那一场场综艺电影的明星堆砌,看那一条条娱乐至上的被转微博。在这么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酒香也怕巷子深。利川,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想通过正常手段,通过常规广告来提高自己城市的知名度,难上加难。似乎只能够凭借着独出心裁、制造创意。但是,这个不能成为它们挑战文明底线的理由,特别是对一个城市来说,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马诺的拜金,干露露的裸露,她们都成功的在娱乐江湖“搏出位”,什么时候,我们的地方政府而已接二连三地,也成了“干露露之流”只能靠这些恶俗的噱头来吸引眼球了?
生活需要休闲娱乐,但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一定的道德准则,它也要符合基本的道德标准,不能没有一定的底线。文明的诞生,就是来自于人们对共同行为和语言的约定俗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出门的时候要穿衣服,为什么动听的歌曲需要美丽的词句。广告宣传,本来就是为了沟通,为了让人了解这里,并进而喜欢这里,来这里旅游。如果广告本身就打的如此让人嫌恶,这不是适得其反了吗?如此机智的“语带双关”引发暖昧联想,以达到“被人记住”的目的,但这种名,也只是恶名而已。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