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股暖流在钱江两岸、西子湖畔、杭城大地上涌动,正积聚着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热能”。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杭州市第十二次“春风行动”,以召开动员大会的形式于12月28日下午拉开帷幕。
其总体目标是:围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提高困难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完善帮扶救助政策、加大帮扶救助力度为重点、以提升“春风行动”公信力、扩大品牌效应为着力点,进一步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强大合力,为共建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活品质之城”作出积极贡献。
加大帮扶救助力度 开展“八送”活动
“送捐款”从本次“春风行动”开始,提高了春节一次性救助标准,即市级救助圈(市级持证困难家庭)春节一次性救助标准从原一人户2000元、二人户2800元、三人户3300元、四人及以上户3800元,分别提高到一人户2200元、二人户3100元、三人户3700元、四人及以上户4300元;老城区区级救助圈春节一次性救助标准提高到一人户1100元、二人户1550元、三人户1850元、四人及以上户2150元。
“送年货”春节前夕,市“春风行动”向市级救助圈的困难家庭每户赠送价值400元的年货大礼包,比往年增加了100元,让困难群众过上一个丰衣足食的新春佳节。
“送助学”全面落实学龄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含职业教育)的助学援助,困难家庭子女在报到注册时按规定减免保育费、学费等费用;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助学援助,即对子女就读全日制高校专、本科和自费就读硕士研究生学业(不包括在职读研)的困难家庭发放助学金,其标准为:市级持证困难家庭每生每学年3000元,纯因学致困家庭每生每学年6000元;老城区要建立健全与市本级相衔接的区级困难家庭助学援助机制,其援助标准不低于市级援助标准的50%;组织开展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安排师资力量对有需求的困难家庭学生实施“结对帮救”。
“送岗位”在推进充分就业、落实就业困难人员职业介绍补贴、用工和社保补贴政策的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推出就业岗位、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位进社区”活动等,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就业再就业,在春节前,对市级困难家庭成员就业情况进行一次普遍排查摸底,春节前安排推荐就业一次。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送医疗”全市持证低保、困难家庭和残保对象、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众参加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部分全额补贴;其住院治疗的个人负担部分享受“零起点、不封顶”的医疗困难救助,普通门诊给予每人每年最高2000元的救助,医疗费结算实行医保“一卡通”和医疗困难实时刷卡救助;加大临时医疗救助力度,扩大范围、降低门槛、提高标准,对因病致困家庭实施及时有效的临时救助,春节之前,对市级因病致困家庭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全部救助到位;深化惠民医院和其他公立医疗机构“爱心门诊、惠民病房”等医疗惠民举措,市惠民医院继续实施“十免缴十减免五减半”政策。
“送文化”市本级向市级困难家庭免费赠送一个内有一份《杭州日报》和一个内含收音机、春联的文化礼盒,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视听维护费和公园IC卡年使用费,以丰富困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七是“送政策”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完善对杭州市区困难群众实施援助的意见》,通过媒体宣传、走访慰问、发放小册子等形式,让更多困难群众了解优惠援助政策,得到更多的实惠。
“送服务”组织“春风行动”志愿服务队上门对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提供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文化交流等服务,给他们送去更多的人文关怀;各级各类帮扶救助机构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开展政策咨询、困难帮扶、职业介绍等服务,给困难群众送温暖、送希望、送信心。
加大“两个延伸”力度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新一轮“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活动和“1+X”社会结对帮扶活动,广泛组织动员机关党员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子形式,通过走访慰问和助学、助医、助老、就业创业解困等途径,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深化“联乡接对”活动和区、县(市)协作机制,健全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老城区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支援对口县(市)开展“春风行动”,帮助五县(市)提升“春风行动”救助水平。
完善政策机制,推进“春风行动”向“新杭州人”延伸。按照外来务工人员有收入、有房住、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组织、有安全的要求,落实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解决同城同待遇问题;贯彻实施《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对遭遇急难险情、患大病重症的外来务工人员实施时有效救助。萧山余杭两区和五县(市)要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放宽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让“新杭州人”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