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棉布上的家书
布背后写着江建的生日
“我愿用我的金牌换见父母一面”
“我第一次萌生找父母的念头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江建说,“那时因学校远,我被寄养到了一户姓高的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每天放学都会来接我,待我如亲孙子一般。”那时候的江建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也正是那时,江建对身边有爸爸妈妈疼的小朋友都无比羡慕,渴望着哪一天爸爸妈妈也能来学校接自己,甚至连做梦都是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回家的情景。
可是那时年纪太小,能力有限,得到的资料也太少,唯一的线索就是挂在脖子上的玉佩,隐约中记得当时福利院的阿姨跟自己说过这块玉佩是爸妈留下的。找父母的事情就被这么搁置了下来。
直到自己上了大学一年级,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档案里有一块白棉布,布上貌似写着一封信。
疑惑的江建试着读了起来:“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因今年阴历十一月下旬孩子患小儿麻痹症一病,在当地医院治疗至今恢复较慢,共花一千多元,今天我做父母的实在走投无路,没钱治疗,眼看孩子终身留下病残,我们于心不忍,故将孩子委托国家或(善慈的人)抚养,将来使孩子能够生存下去,若能给孩子解除一点病苦,我们就是死也暝目,来世再报恩德。”布的背后还写有江建的生日:“陈氏,出生于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未时瑞生”。
原来这是亲生父母的亲笔书信,原来并不是父母有意要抛弃自己,原来自己姓陈,父母可能是陈家村人……种种的念头一并浮现在江建的脑海里,自己又激动又高兴。
凭“陈家村”这个线索,之后的2,3年日子里江建自己一直在网上寻找着,福利院阿姨们也一直帮着找,可是结果都“不清不楚”。
“我想找到父母,用金牌换得看一眼也好。如果他们依旧贫穷,我想用我的奖金赡养。”江建的眼角微微有些湿润,但却很坚定。
当被问起假如见到父母,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时,这个有些内向的大男孩沉默了下,说:“我最想问问他们,这么多年有没有找过我?”
“我不怨恨他们,但是我很想知道,他们有没有找过我。”江建低下了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