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7月1日,有绍兴网的网友提供线索,说是在绍兴县王坛镇孙岙村有一块“红石”。(详见绍兴网《王坛“红石”:七名“热血青年”之谜》)当地村民回忆说曾有解放军在这石头边休整。这是块奇石,紫红色的石头上刻着“1948年冬,上海南京七热血男女青年学生由此上山:郭昭昭(马达)、孙儏人(白刃)、聂多饶(石在)、程世胤(甘为平)、陶文琼(田文)、刘佩霞(石青)、曾心芳(方曙)”几个字,并用鲜艳的红漆涂抹上,这红石上的七位青年现在何处?根据绍兴方面的信息,马达、白刃和石在现都定居杭州,而白刃祖籍恰恰正在孙岙村,逢年过节有时都会回老家扫墓访亲,因此与老家保持了联系。而白刃与杭州的另外两位弟兄也常有联络,因此记者于日前走访了家住天目山路118号的石在同志,让他为我们解答这个已在孙岙村出了名的“热血青年”之谜。
初次踏入石老家,就能感到,从事文字工作的石老是一位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的人,在他的家里随处可见的有两样物事:书本和植物。石老把我们让进了客厅,可看到两张藤椅背靠三面大落地窗,而落地窗外是石老自己打理的一方小花圃,花圃之后就是石老的私人书房。
石老今年高龄82,背脊依然挺拔,与记者们交流时,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与他多年从事文字工作,且喜好游山玩水的淡泊雅兴分不开。在石老的书房里陈列着一张张徐霞客研究会的活动留念照片,原来石老竟是徐霞客研究会的会员。
之前绍兴网的前期报道已经引起石老的关注,提到六十多年前的往事,石老记忆犹新,为我们娓娓道来事情的来龙去脉。
绍兴网 高石/摄
换一个方向,也是可以革命的
1948年的江南大地,共产党之民心所向和国民党的腐败堕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海虽为“白区”,可大街上到处是反对“白色”,追求民主的学生运动,而这样的学生运动已经持续了三年。
当时身为同济大学同窗的聂多饶(后化名石在)等6人也受到学生运动中追求民主,追求国家富强之思想的深深影响,且前有校内进步学生分批赶往大别山加入共产党和游击队的先例,因此,石在、马达和在我国第一所新闻专科学校——民治新专认识的白刃决定也去参加革命。没想到,这个革命的想法还得到了另外4位同学的支持。于是在1948年10月,这7位平均年龄才20出头的热血青年怀抱着同一个梦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可是,革命不是喊个口号就能成功的。由于当时想参加革命的学生不少,且都选择往红色的北方前行,因此石在等7人先在地下联络站报了名,等候共产党内来人接应。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国民党突然将长江封锁,使得他们北上参加革命的道路被阻隔了。
不过,参加革命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的,北边不行,就去南边。记得有一日他们在《东南日报》看到一则关于共产党在浙东四明山、会稽山有行踪的消息,当下就想到:白刃不正好是绍兴县王坛镇孙岙村人,他的老家不正是在浙东的嘛,去不了苏北可以去浙东啊。于是大家当即派了白刃和马达回了一趟孙岙村,与白刃的父亲一起,了解当地游击队的信息,并做好了接头的准备。
一边小心赶路,一边引吭高歌
7位年轻人于1948年冬天的晚上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前往杭州。走之前,为了路上的盘缠,几个人把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甚至连脸盆都不放过。到了火车站大家凑了凑钱,发现还是不够用。方曙此时建议说她有位同学的父亲是国民党管辖下的银行里的员工,可以问他借点钱。不过,钱是借到了,大家又开始担心起国民党会因此跟踪他们甚至加害亲人,幸好在去车站的路上碰到了方曙的婶娘,方曙向她暗示了自己将离开上海参加革命的志向。
抵达杭州又一路到了绍兴,7个人虽担心身后会有国民党的耳目跟踪,却又控制不了即将加入革命队伍的激动心情,一路上就在这样起起伏伏的紧张气氛中度过。到得绍兴后,7人租了3条乌篷船赶往平水镇,由于镇上驻扎了一支国民党的队伍,几人匆匆吃了顿晚饭就连夜上山前往王坛。山路复杂,7人又怕成群结队引人注目,于是分别在腰后系上一条白毛巾,每人之间隔了一丈多的距离悄悄跟着,如果前面被人伏击,不至拖累身后的人。
所幸一路都没有什么大惊险,走了一夜终于在晨曦微露之时隐隐看到了目的地,7位热血青年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放声唱起了革命之歌《解放区的天》。石老回忆这段往事时,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并连连自嘲当时的他们真的很幼稚,还未到达目的地,更未达到此行目的之时,便在危机四伏的旷野上高歌,实在大胆。
石在签名赠书 赵恬宁/摄
与保长辩论,用“红石”记事
当夜凌晨3点,终于来到盼望已久的中转站——孙岙村,7位热血青年投宿在白刃的亲戚家。由于害怕自己投身革命会给家人带来麻烦,7名年轻人在前往孙岙村的路上都给自己改了名字,也就是后来“红石”上刻在真名后面,括号里的名字。在等待共产党人接应的一周内,青年们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他们与村民们唱歌,跳秧歌舞,将自己革命的热情带到了孙岙村,播撒在孙岙村的角角落落。而那块留在孙岙村的“红石”,正是7位热血青年参加参加革命里程碑式的纪念,巧的是,上面的字正是石老的笔迹。
7位青年意气风发,甚至敢于和当地站在国民党一边的保长进行辩论,两方各执己见,各抒胸臆。而提到这名保长,石老与我们分享了一段后话。1949年解放后,石在担任嵊县县委书记的钱章超的秘书,曾巧遇过那名保长向钱章超表达弃暗投明的决心。石在没有道破两人之间的渊源,只是希望那位保长是真的趋向进步了。
等到浙东游击纵队的接应人员找到7个人之后,这七位热血青年迫不及待地想奔赴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他们由游击队的周班长带队,集中在“红石”前趁着夜色出发了,这样昼伏夜出地走了四五天后,一行人终于抵达位于四明山的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由于有着大学的文化基础,石在等人参加了新成立的路东简讯社,7人基本都从事战地新闻工作。加入游击队不到半年的时间,浙江纷纷解放了,不久新中国成立了。
“红石” 青松 高石/摄 来自绍兴网
石老在解放后“先入出版界,后到中国日报,直至离岗赋闲”。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过去,曾经的老同学老战友也天各一方。据石老透露,同在杭州定居的还有白刃和马达,三人几年来不时碰个面,聊个天。而田文远在首都,其他几名女同学有的已长辞人世,7人已再难重聚。
临走了,石老领我们参观了他的私人书房,并赠予每人一本他的签名书《烟雨朦胧》。当绍兴的记者向石老表示,孙岙村的村人们向当年7位热血青年发出盛情邀请时,石老坚定地说:“白刃每年都要回乡祭祖,说石头上的红漆该重新刷一遍了。等到红漆再刷上的时候,一定要再回到我们革命开始的地方去看看的!”
|